toplogo
Entrar

歐洲學術出版實踐的兩極分化:開放獲取推動學術出版文化差異


Conceitos Básicos
研究發現,歐洲學術出版實踐存在明顯的兩極分化,以新興開放獲取期刊和傳統期刊的出版比例為界,分為兩個不同的群體,這表明學術文化正在發生更廣泛的轉變,突出了新興開放獲取出版場所作為影響國家和機構出版實踐的戰略因素,對整個歐洲的研究可及性和合作具有重大意義。
Resumo

書目信息

Kopitar, L., Plohl, N., Verboten, M. T., Štiglic, G., Watson, R., & Korošak, D. (2024). Two scholarly publishing cultures? Open access drives a divergence in European academic publishing practices. arXiv preprint arXiv:2411.06282v1.

研究目標

本研究旨在探討開放獲取出版對歐洲學術出版實踐的影響,特別是分析新興開放獲取期刊與傳統期刊出版比例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背後的學術文化轉變。

研究方法

研究人員使用來自 Open Alex 和 CWTS Leiden Open Ranking 的公開數據,分析了歐盟大學和國家的出版數據,重點關注在 MDPI(代表新興開放獲取出版商)和五大傳統出版商(Springer Nature、Wiley、Elsevier、Taylor & Francis 和 Sage)出版的論文比例 (ρ)。

主要發現

  • 歐洲國家在學術出版實踐上存在明顯的兩極分化,分為 ρ 高和 ρ 低兩組,ρ 高國家主要集中在中歐和東南歐,ρ 低國家主要集中在中歐和西北歐。
  • ρ 高國家和排名較低的機構的研究人員傾向於在開放獲取的 MDPI 期刊上發表更多論文,這些期刊提供更快的審稿週期,並且通常被認為審稿標準較低。
  • ρ 與國家的創新潛力和腐敗感知存在顯著相關性,ρ 值較高的國家往往創新潛力較低,腐敗感知較高。

主要結論

研究結果表明,歐洲學術出版文化正在發生轉變,新興開放獲取出版場所正成為影響國家和機構出版實踐的戰略因素。這種轉變可能與資源限制、學術環境和社會經濟因素有關。

研究意義

本研究揭示了歐洲學術出版實踐的兩極分化現象,並探討了其背後的驅動因素,為理解開放獲取出版對學術文化的影響提供了新的視角。

局限性和未來研究方向

  • 本研究僅關注 MDPI 和五大傳統出版商的出版數據,未來研究可以擴展到其他出版商。
  • 研究結果基於相關性分析,未來研究可以使用更嚴謹的方法探討因果關係。
edit_icon

Personalizar Resumo

edit_icon

Reescrever com IA

edit_icon

Gerar Citações

translate_icon

Traduzir Texto Original

visual_icon

Gerar Mapa Mental

visit_icon

Visitar Fonte

Estatísticas
研究發現,ρ 高國家和排名較低的機構的研究人員傾向於在開放獲取的 MDPI 期刊上發表更多論文。 ρ 與國家的創新潛力和腐敗感知存在顯著相關性,ρ 值較高的國家往往創新潛力較低,腐敗感知較高。 2022 年,ρ 高國家和 ρ 低國家的平均 ρ 值差異顯著 (p < 0.01)。
Citações
"Our findings reveal a clear division in European publishing practices, with countries clustering into two groups distinguished by the ratio of publications in new open access journals with accelerated review times versus legacy journals." "This divide underscores a broader shift in academic culture, highlighting new open access publishing venues as a strategic factor influencing n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publishing practices, with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ccessibility and collaboration across Europe."

Perguntas Mais Profundas

開放獲取出版的興起將如何影響全球學術出版格局?

開放獲取 (Open Access) 出版模式的興起,正深刻地影響著全球學術出版格局,預計將帶來以下幾方面的變革: 1. 推動知識傳播民主化: 開放獲取打破了傳統學術出版的付費牆,讓更廣泛的讀者,包括發展中國家的研究人員、學生和普通大眾,都能夠免費獲取最新的科研成果。這將促進知識的傳播和共享,推動全球範圍內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2. 促進學術出版模式多元化: 開放獲取出版的興起,挑戰了傳統商業出版商的壟斷地位,催生了更多樣化的出版模式,例如作者付費出版 (Gold Open Access)、綠色開放獲取 (Green Open Access) 等。這種多元化發展將為學術出版注入新的活力,促進出版模式的創新和發展。 3. 推動科研評價體系改革: 傳統科研評價過於強調期刊影響因子等量化指標,而開放獲取出版模式則強調研究成果的影響力和實際應用價值。這將促使科研評價體系更加注重研究質量和社會效益,而非單純追求論文發表數量和期刊排名。 4. 加速學術交流與合作: 開放獲取出版模式促進了數據共享和研究成果的快速傳播,這將加速學術交流與合作,縮短研究周期,提高科研效率。 5. 促進學術出版與新技術融合: 開放獲取出版模式為學術出版與新技術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機,例如數據挖掘、語義分析、機器學習等技術,可以應用於學術出版的各個環節,提高出版效率和服務質量。 然而,開放獲取出版模式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作者版面費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APCs) 的高昂、出版質量参差不齊等問題。未來,開放獲取出版模式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才能更好地促進學術交流和知識傳播。

是否所有學科都觀察到學術出版實踐的兩極分化?

雖然文章主要關注歐洲地區,並以 MDPI 和五大出版商為例證,但學術出版實踐的兩極分化並非僅限於歐洲或特定學科。事實上,這種現象在全球範圍內、不同學科領域都已有所顯現,只是表現形式和程度有所差異。 1. 學科差異: 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傳統、學術交流模式、經費支持情況等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會影響開放獲取出版模式的採用程度。例如,生物醫學領域由於數據共享和合作研究的需求較高,開放獲取出版模式發展較為迅速;而一些人文學科由於研究者較少、經費支持有限,開放獲取出版模式的發展相對滯後。 2. 地區差異: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科研政策、學術評價體系、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也會影響開放獲取出版模式的發展。例如,歐洲國家對開放獲取出版模式的政策支持力度普遍較大,而一些發展中國家則相對滯後。 3. 機構差異: 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其學術出版實踐也存在差異。例如,一些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其研究人員更傾向於在高影響因子的傳統期刊上發表論文;而一些地方高校和科研機構,則更注重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價值,更願意選擇開放獲取出版模式。 總之,學術出版實踐的兩極分化是一個複雜的現象,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未來,需要進一步研究不同學科、不同地區、不同機構的學術出版實踐,才能更好地促進學術交流和知識傳播。

如果學術期刊的聲望不再是評價研究成果的主要標準,那麼什麼樣的評價體系才能更好地促進科學進步?

如果學術期刊的聲望不再是評價研究成果的主要標準,那麼一個更完善、更能促進科學進步的評價體系應該更加多元化、注重質量和影響力,並能體現科研的社會價值。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改革方向: 1. 多元化的評價指標: 注重研究成果的實際影響力: 例如引用次數、下載量、媒體報導、政策影響等,而非僅僅關注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 重視研究數據和軟件的共享: 鼓勵研究者公開分享研究數據和軟件,促進數據的再利用和可重複性研究。 關注研究成果的社會效益: 鼓勵研究者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經濟發展。 2. 多元化的評價主體: 引入同行評議以外的評價方式: 例如同行評審、專家評審、用戶評審等,更全面地評價研究成果的價值。 鼓勵國際同行評議: 邀請國際同行專家參與評審,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3. 重視研究過程的評價: 關注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和創新性: 鼓勵研究者採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技術,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重視研究過程的透明度和可重複性: 鼓勵研究者公開研究計劃、實驗數據、分析方法等,提高研究的透明度和可重複性。 4. 加強科研誠信建設: 建立健全科研 misconduct 的調查和處理機制: 嚴肅查處學術不端行為,淨化学術環境。 加強科研倫理教育: 提高科研人員的倫理意識和責任感,杜絕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 總之,建立一個更加完善、更能促進科學進步的評價體系,需要科研管理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學術期刊、科研人員等多方共同努力,不斷探索和完善科研評價機制,才能更好地激勵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
0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