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rnkonzepte
銀河系暈中觀測到的超高速星速度分佈,特別是超過每秒 700 公里的恆星數量不足,可以用過去銀河系中心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雙星系統來解釋。
Zusammenfassung
超高速星揭示銀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質量黑洞雙星系統
這篇研究論文探討了銀河系中心超高速星 (HVS) 的速度分佈,發現現有模型與觀測結果存在顯著差異。作者透過模擬和分析,提出一個新的解釋:銀河系中心過去曾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雙星系統 (SMBHB)。
現有模型的不足
現有模型預測,銀河系暈中應該存在大量速度超過每秒 700 公里的超高速星,這些超高速星主要透過兩種機制產生:
- 希爾斯機制 (Hills mechanism):緊密聯星系統被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 (SMBH) 潮汐瓦解,其中一顆恆星被高速拋射。
- 彈弓效應 (Slingshot effect):恆星與 SMBHB 發生引力交互作用,被高速拋射。
然而,觀測結果顯示,速度超過每秒 700 公里的超高速星數量遠少於預期。
超大質量黑洞雙星系統模型
作者提出,銀河系中心過去曾存在一個 SMBHB,其伴星質量約為 15,000 個太陽質量,軌道半長軸約為 160 天文單位,軌道偏心率約為 0.4。這個 SMBHB 約在 1,000 萬年前合併。
在 SMBHB 存在的時期,恆星與 SMBHB 的交互作用會受到 SMBHB 伴星的影響,導致高速星的產生效率降低。特別是,軌道半徑小於 SMBHB 軌道半徑的緊密聯星系統,會因為 SMBHB 伴星的阻擋效應,難以被 SMBH 潮汐瓦解,從而減少了高速星的產生。
模型預測與觀測結果的比較
作者的 SMBHB 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釋觀測到的超高速星速度分佈,特別是速度超過每秒 700 公里的恆星數量不足。此外,該模型還預測了銀河系中心 S 星團的形成,以及 SMBH 的反衝運動,這些預測都與觀測結果相符。
研究結論
這項研究表明,銀河系中心過去曾存在一個 SMBHB,這個 SMBHB 對銀河系中心區域的恆星動力學演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Statistiken
銀河系中心約有 20 顆 B 型超高速星,距離銀河系中心 50 到 120 千秒差距,速度介於每秒 300 到 700 公里之間。
現有模型預測,約 40%-60% 的超高速星速度應超過每秒 700 公里。
作者提出的 SMBHB 模型中,伴星質量約為 15,000 個太陽質量,軌道半長軸約為 160 天文單位,軌道偏心率約為 0.4。
該 SMBHB 約在 1,000 萬年前合併。
模型預測,約 97.5% 的 B 型超高速星速度應低於每秒 700 公里,與觀測結果相符。
Zitate
"The observed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the B-type HVSs and in particular the deficiency of the HVSs above 700 km/s is severely at odds with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present models for HVSs."
"Here we show that the deficiency of the tidal disruptions of B-type binaries with a∗≲0.3 AU is due to the blocking effect of an orbiting IMBH of mass about 15, 000M⊙with semimajor axis (aMBHB) about 90 AU at the lookback time about 100 My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bout 10% of the expected late B-type halo HVSs are in bin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