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本文提出了一種基於可微分物理的系統辨識(DPSI)框架,使機器人能夠通過簡單的操控動作和不完整的 3D 點雲數據,推斷出彈塑性材料和環境的物理參數,從而實現對模擬的校準,使其與現實世界保持一致。
研究背景
機器人對麵團等食品和粘土等建築材料等體積彈塑性可變形材料的操控仍處於起步階段,這主要是由於在高維空間中建模和感知的難度。模擬此類材料的動力學計算成本高昂。它往往會受到材料和環境物理參數估計不準確的影響,從而阻礙了高精度操控。從光學相機捕獲的原始點雲估計這些參數會進一步受到嚴重遮擋的影響。
研究方法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這項工作引入了一種新穎的基於可微分物理的系統辨識(DPSI)框架,該框架使機器人手臂能夠使用簡單的操控動作和不完整的 3D 點雲來推斷彈塑性材料和環境的物理參數,從而使模擬與現實世界保持一致。
研究結果
大量實驗表明,只需一次真實世界的交互,估計的參數(楊氏模量、泊松比、屈服應力和摩擦係數)就可以準確地模擬由看不見的和長期操控動作引起的視覺上和物理上逼真的變形行為。此外,與深度神經網絡等黑盒方法相比,DPSI 框架本身為參數提供了物理上直觀的解釋。
可微分動力學建模
採用材料點法(MPM)模擬可變形物體操控動力學。
使用固定共旋模型作為能量函數來描述材料的應力-應變關係。
採用馮·米塞斯模型計算返回映射,該映射採用關聯塑性流動假設。
使用預先計算的符號距離場(SDF)進行碰撞檢測。
採用動態摩擦和粘性衝量來確定粒子和網格節點在碰撞後的速度。
使用 DiffTaiChi 構建模擬器,以允許自動計算物理參數的梯度。
真實到模擬的物體重建
使用配備 Zivid One+ 中型相機的 Kuka IIWA LBR 14 工業機器人臂和三個末端執行器之一(矩形長方體、圓柱滾輪和子彈形物體)來收集具有不同接觸幾何形狀的交互體驗。
使用多視角點雲捕獲和融合過程來獲得可變形物體的真實世界觀察結果。
設計一個管道,從給定的融合點雲重建物體粒子系統。
真實到模擬的軌跡重建
設計了兩種接觸複雜度級別的實驗,創建了兩種戳刺運動和兩種戳刺-移位運動,用於優化和分佈內驗證,以及三種更長的運動,用於分佈外驗證。
使用 ROS 和 MoveIt! 規劃器規劃真實世界的運動軌跡。
通過將行進距離除以運動規劃器提供的實際持續時間,以恆定速度重建模擬對應物,然後以恆定的時間步長對線段進行離散化。
損失函數
使用四個損失函數來計算模擬物體狀態與真實物體狀態之間的差異:點雲和粒子 Chamfer 距離(PCD CD、PRT CD)、點雲和粒子推土機距離(PCD EMD、PRT EMD)。
計算融合點雲和模擬粒子的高度圖,並採用它們的總像素差作為額外的距離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