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logo
登入
洞見 - 科學計算 - # 學術會議多樣性和包容性

在非洲和歐洲研究社群之間搭建橋樑:一場具有包容性的天文學會議


核心概念
本文探討一場國際天文學會議如何透過積極主動的策略,成功促進非洲和歐洲研究社群之間的學術交流,並為非洲研究人員創造更包容的國際參與環境。
摘要

會議背景與目標

  • 文章描述一場由杜倫大學和紐卡索大學於 2024 年 7 月聯合舉辦的國際天文學會議,主題為「跨越大陸和宇宙時間的活躍星系核」。
  • 會議主要目標除了探討科學議題外,更著重於將非洲研究人員融入國際社群,並促進歐洲和非洲科學社群之間的聯繫。
  • 文章重點介紹會議組織者如何透過精心設計的策略,克服非洲研究人員參與國際會議時常面臨的挑戰,並創造一個包容、支持和促進合作的環境。

會議組織與參與者

  • 組織委員會由來自非洲和歐洲不同機構的學者組成,確保會議規劃和執行過程具有跨文化視角。
  • 會議開放三種申請類別:學術論文摘要、合作研究提案和參與意願聲明,以鼓勵不同研究階段和經驗的學者參與。
  • 組織者採取積極措施,為來自非洲機構或具有非洲血統的參與者提供全額資助,並協助處理簽證申請、交通和住宿安排等事宜。

會議活動與成效評估

  • 會議活動包含學術報告、海報展示、分组討論和社交活動,旨在促進學術交流和建立人際網絡。
  • 會議前舉辦線上研討會,指導參與者準備學術報告和海報,並建立線上交流平台,讓參與者提前認識彼此。
  • 會議期間安排破冰活動,幫助參與者建立聯繫,並鼓勵年輕學者積極參與問答環節。
  • 會議後續將追蹤參與者的合作成果,以評估會議的長期影響。

會議經驗與未來展望

  • 會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者對會議的學術內容和交流環境給予高度評價,並表達參與未來類似會議的意願。
  • 組織者分享了籌辦會議的經驗和教訓,強調及早規劃、積極尋求資金支持和重視跨文化溝通的重要性。
  • 本次會議成功促進了非洲和歐洲天文學研究社群的交流與合作,為未來舉辦類似活動提供了寶貴經驗。
edit_icon

客製化摘要

edit_icon

使用 AI 重寫

edit_icon

產生引用格式

translate_icon

翻譯原文

visual_icon

產生心智圖

visit_icon

前往原文

統計資料
非洲參與者占會議總人數的 43%。 會議共收到 249 份申請,最終 107 人參與,其中 9 人線上參與。 38 位參與者獲得全額資助。 會後問卷調查回收率為 68%。 94% 的參與者表示願意參加未來類似的會議。
引述
“這可能是我經歷過最令人愉快的會議氛圍。” “我喜歡它旨在解決非洲國家研究人員面臨的不平等問題,並將他們帶到這樣的會議中。組織和溝通也非常出色。” “非洲人有更多代表性,真的讓人更容易接近。” “參與者的科學貢獻的質量令人印象深刻。” “在包容性、時間安排、建立人脈的機會、讓人們(尤其是學生)感到自在並與資深研究人員交談、超級積極和支持的氛圍、極其有趣和高質量的科學方面,真的經過深思熟慮。”

深入探究

如何將本次會議的成功經驗推廣到其他學術領域,促進更廣泛的國際合作?

本次天文會議的成功經驗,為其他學術領域促進國際合作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範例。以下幾點值得借鏡: 積極爭取多元代表性: 組織委員會應積極邀請來自不同國家、文化背景和學術階段的學者參與,確保會議的代表性和包容性。會議主題的選擇也應考慮到不同地區的研究興趣和專長,以吸引更廣泛的參與者。 提供充分的財務和實務支持: 對於來自資源相對缺乏地區的學者,會議組織者應盡力提供財務補助,例如旅費、住宿費和簽證費用的減免或補助。此外,還應提供實務上的協助,例如簽證申請指導、交通安排和當地文化資訊等,以減輕他們的負擔,讓他們能夠專注於學術交流。 設計多元化的會議活動: 會議活動不應局限於學術報告,還應包括社交活動、文化體驗和實驗室參觀等,以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之間的非正式交流和互動。 建立長期交流機制: 會議結束後,組織者可以建立線上平台或社群媒體群組,方便參與者持續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此外,還可以定期舉辦線上研討會或工作坊,促進長期合作。

在強調包容性的同時,如何確保會議的學術水準和嚴謹性?

在強調包容性的同時,確保會議的學術水準和嚴謹性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議: 建立明確的學術評審機制: 邀請演講者和審查投稿論文時,應採用嚴格的學術標準,並邀請國際知名學者參與評審,確保會議的學術品質。 鼓勵多元化的學術觀點: 會議議程設計應鼓勵不同學術觀點的碰撞和交流,例如邀請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進行主題演講,或組織圓桌討論,促進跨學科的對話。 提供學術寫作和發表指導: 對於來自學術資源相對缺乏地區的學者,會議組織者可以提供學術寫作和發表指導,幫助他們提升論文品質,增加發表機會。 與國際學術期刊合作: 會議組織者可以與國際學術期刊合作,為會議論文提供快速審稿和發表通道,提升會議的學術影響力。

除了舉辦實體會議,還可以透過哪些方式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人員之間的長期交流與合作?

除了實體會議,以下方式也能有效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研究人員的長期交流與合作: 線上學術平台: 建立專屬線上平台,提供學者發布研究成果、分享學術資源、線上討論和遠距協作等功能,打破地域限制,促進跨國合作。 聯合研究項目: 鼓勵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研究團隊共同申請國際合作項目,例如歐盟的Horizon Europe計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科學合作項目等,促進跨國團隊的組建和長期合作。 學者互訪計劃: 推動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和研究機構之間簽署學者互訪協議,為學者提供短期訪問、合作研究和聯合培養學生的機會,促進學術交流和文化融合。 線上學術研討會和工作坊: 定期舉辦線上學術研討會和工作坊,邀請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討論學術前沿問題,並提供線上互動和問答環節,促進學術交流和合作。 開放獲取學術資源: 推廣開放獲取的學術出版模式,鼓勵學者將研究成果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並將研究數據和軟體代碼等學術資源公開共享,促進學術資源的全球流通和共享。 透過以上方式,可以有效打破地域和文化 barriers,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人員之間的長期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學術的發展和進步。
0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