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本文重新評估了常用的偏振位置角標準星的長期變異性,發現其中一些恆星的偏振位置角存在顯著變化,並針對如何使用這些標準星實現更精確的望遠鏡位置角校準提出了建議。
摘要
偏振位置角標準星:基於十年觀測結果,重新評估十七顆恆星的𝜃及其變異性
研究背景
高精度寬頻光學偏振計的出現推動了天體物理學的發展,但這些儀器在觀測遙遠天體時,會受到星際偏振背景的影響。準確校準偏振位置角對於檢測微弱的偏振信號至關重要,而這項技術的進展速度遠不及儀器本身。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解決偏振位置角校準問題,具體目標如下:
- 建立標準星之間的平均𝜃偏移量,以消除不同觀測者使用不同標準星組合所導致的校準差異。
- 重新評估已建立的偏振標準星的偏振位置角變異性,特別是長期變異性,並確定哪些恆星適合用於實現 0.1° 精度。
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高精度偏振儀 (HIPPI) 和其他 HIPPI 級偏振計在 2014 年至 2023 年期間對偏振位置角 (𝜃) 標準星進行的觀測結果,來研究它們的變異性。
- 首先,使用多波段數據,通過與精心挑選的文獻數據進行基準測試,徹底重新校準了儀器性能。
- 然後,使用一種新穎的坐標差矩陣 (CDM) 方法(結合了成對的點),合併了多次觀測運行中的單色 (𝑔′ 波段) 觀測結果,並重新確定了 17 顆標準星的𝜃。
- 接著,將 CDM 算法集成到擬合程序中,並用於確定恆星變異性對測量到的位置角散佈的影響。這種方法可以檢測到在短期運行中看起來穩定但在長期尺度上存在變化的恆星。
主要發現
- ℓCar、𝑜Sco、HD 154445、HD 161056 和 𝜄1 Sco 是最佳的偏振位置角標準星,其穩定性達到 ⩽0.123°。
- 5 顆標準星的偏振位置角變異性為 0.27–0.82°,在 3-𝜎 水平上顯著,包括亮藍變星 HD 160529 和除一顆以外的所有其他 B/A 型超巨星(HD 80558、HD 111613、HD 183143 和 55 Cyg),其中大多數恆星的偏振幅度 (𝑝) 也可能存在變化。這些天體的偏振方向沒有優先方向,都被歸類為 𝛼Cyg 變星。
研究結論
儘管部分標準星的偏振位置角存在變異性,但通過採取適當的數據採集、處理和報告方法,觀測者仍然可以使用這些標準星,在類似儀器下實現 < 0.1° 精度的望遠鏡位置角校準,並更準確地組合數據集。
對觀測者的建議
- 數據採集:
- 在每個觀測夜,至少使用兩個具有高偏振度的標準星來確定望遠鏡位置角。
- 如果可能,選擇天空位置分佈廣泛的標準星,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與特定區域相關的任何系統效應的影響。
- 數據處理:
- 使用本文中介紹的 CDM 方法來分析偏振數據,因為它可以提高測量精度,並允許檢測到在短期運行中可能不明顯的長期變異性。
- 在計算望遠鏡位置角時,應考慮標準星的任何已知偏振位置角變異性。
- 數據報告:
- 在報告偏振測量結果時,應說明所使用的標準星和校準程序。
- 應報告標準星的任何已知偏振位置角變異性,以及它對測量精度的影響。
通過遵循這些建議,觀測者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偏振測量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從而能夠研究更微弱、更遙遠的天體的偏振特性。
統計資料
Spica系統的雙星反射偏振幅度為200 ppm。
𝜃的1°誤差在300 pc的距離上(𝑝ISM∼0.55%)會在該水平上產生Stokes參數的誤差。
熱木星系外行星大氣在恆星和行星組合光中的瑞利散射信號預測最多約為10-20 ppm。
由脈動產生的βCep變星βCru的偏振僅為12 ppm。
將𝜃的精度提高到0.1°,將熱木星或類似βCru的偏振閾值移動到300 pc,將類似Spica的偏振閾值移動到3000 pc。
從2014年到2023年,使用高精度偏振儀(HIPPI)和其他HIPPI級偏振計測量了偏振位置角(𝜃)標準星。
使用多波段數據和精心挑選的文獻數據對儀器性能進行了重新校準。
使用坐標差矩陣(CDM)方法合併了來自多次觀測運行的單色(𝑔'波段)觀測結果。
CDM算法被集成到一個擬合程序中,以確定恆星變異性對測量到的位置角散佈的影響。
ℓCar、𝑜Sco、HD 154445、HD 161056和𝜄1 Sco的穩定性達到⩽0.123°。
5顆標準星的偏振位置角變異性為0.27–0.82°,在3-𝜎水平上顯著,包括HD 160529、HD 80558、HD 111613、HD 183143和55 Cyg。
引述
"儘管標準星的𝜃測定精度據說可達 0.2° (Hsu & Breger 1982),但通常認為精度僅為 1° (例如 Wiktorowicz & Nofi 2015; Bailey et al. 2020)。"
"隨著近期的進展,1° 的精度並不總能滿足預期科學目標的要求 (例如 Cotton et al. 2020)。"
"良好的高偏振標準星具有兩個特點:(i) 它是非變星(尤其是在 𝜃 方面),以及 (ii) 它相對於其亮度具有高偏振度,因為位置角不確定度 𝑒𝜃 與偏振幅度不確定度 𝑒𝑝 相關 (Serkowski 1968; Hsu & Breger 1982)。"
"大多數普通恆星幾乎沒有內稟偏振。主要的偏振機制是星際介質 (ISM) (Hiltner 1949; Hall 1949; Serkowski 1968)。"
"由於星際偏振隨距離增加而增加,因此可以長期以高精度研究的天體數量受到嚴重限制,而且許多較罕見的恆星類型完全無法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