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內部加熱源可以顯著延長富含氫的核塌縮超新星的光變曲線高原期,但對於給定的噴發物質質量和初始動能,高原期的最長持續時間是由不顯著加速噴發物質的最大恆定加熱速率決定的。
標題: 富含氫的核塌縮超新星光變曲線的長期高原期:內部加熱源的影響
作者: Tatsuya Matsumoto、Brian D. Metzger 和 Jared A. Goldberg
摘要: 本文探討了內部加熱源對富含氫的核塌縮超新星 (II 類超新星,特別是 IIP 類型) 光變曲線的影響,重點關注其對高原期持續時間的影響。作者提出了一個半解析的 SNIIP 光變曲線模型,該模型考慮了任意內部加熱源的影響,並將 56Ni/56Co 衰變、中心引擎(毫秒脈衝星或吸積緻密天體)和與緻密星周盤的衝擊交互作用作為特例進行了研究。
主要發現
雖然持續的內部能量來源可以根據能量的大小提高高原期的光度,但與零加熱情況相比,重組高原期的持續時間通常最多只能增加約 2-3 倍。
對於給定的噴發物質質量和初始動能,高原期持續時間最長的情況是在不顯著加速噴發物質的最大加熱速率下實現恆定加熱速率。
這一發現對解釋特別持久的超新星(如 iPTF14hls)所需的最小噴發物質質量,以及自信地識別質量最大的富氫恆星(如第三星族星)的罕見爆炸具有重要意義。
模型
本文基於 Popov (1993) 模型,並將其推廣到包含任意大小的中心加熱源。
該模型考慮了輻射壓力、PdV 功、光子擴散和氫重組等因素。
作者針對不同的加熱速率和噴發物質特性求解了模型方程式,並推導出用於估計關鍵時間尺度(例如重組時間、高原期持續時間)的解析公式。
結果
該模型表明,內部加熱源可以顯著延長 SNIIP 的高原期持續時間。
然而,對於給定的噴發物質質量,高原期持續時間存在一個上限,該上限由不顯著加速噴發物質的最大加熱速率決定。
作者提供了用於估計該最大加熱速率和相應最大高原期持續時間的解析公式。
意義
本文的研究結果對解釋觀測到的 SNIIP 光變曲線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它們提供了一個框架,用於根據高原期持續時間和光度等觀測值來約束噴發物質的特性(特別是噴發物質質量)。
這些發現對於識別由極端恆星(如第三星族星)產生的罕見爆炸事件具有重要意義。
統計資料
大約 75% 的恆星爆炸是核塌縮超新星。
大約 70% 的核塌縮超新星富含氫,即 II 類超新星。
II 類超新星中約有 3/4 屬於 IIP 類,其光變曲線高原期通常持續約 100 天。
超新星 iPTF14hls 產生了一個持續約 1000 天的類高原期(光學厚)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