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軟膠體薄膜的乾燥會顯著影響其微結構,而微結構的變化取決於膠體的軟硬度和基底的潤濕性。
摘要
軟膠體薄膜乾燥研究
本研究探討了軟膠體薄膜在不同基底上的乾燥過程,並分析了膠體軟硬度和基底潤濕性對乾燥後微結構的影響。研究人員利用核-殼微凝膠作為模型系統,通過調整交聯劑濃度來控制微凝膠的軟硬度,並使用親水性和疏水性基底進行實驗。
實驗方法
研究人員使用朗繆爾-布洛傑槽將微凝膠吸附在空氣/水界面,並將其轉移到不同潤濕性的基底上。通過視頻顯微鏡、粒子追踪和薄膜干涉技術,觀察乾燥過程中微凝膠的運動和薄膜高度變化。
結果與討論
實驗結果表明,較軟的微凝膠在乾燥過程中更容易保持其原始的組裝結構,這是因為它們在界面處的變形更為明顯,導致較低的毛細作用力。此外,疏水性基底由於與微凝膠之間的黏附力較強,因此在乾燥過程中微凝膠的移動性較低,更有利於保持微凝膠的排列。
模擬驗證
分子動力學模擬結果支持了實驗觀察結果,模擬顯示了孔洞形成和不同程度的變形,這些變形導致了微凝膠在不同潤濕性基底上蒸發溶劑後的乾燥動力學差異。
結論
軟膠體薄膜的乾燥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微凝膠與基底的黏附力、浸沒毛細作用力和界面形成的自由能。研究結果表明,在解釋軟膠體在界面處的“二維”組裝時,必須考慮經常被忽視的三維方面:微凝膠如何在界面處最初進行三維變形、在壓縮下進一步變形,以及在乾燥過程中繼續變形。
統計資料
CS-low 微凝膠的交聯劑濃度為 1.0 mol.%。
CS-medium 微凝膠的交聯劑濃度為 2.5 mol.%。
CS-high 微凝膠的交聯劑濃度為 7.5 mol.%。
所有微凝膠的核尺寸 Dc 約為 437 nm。
所有微凝膠的水力學直徑 Dh 約為 1 μm。
研究人員使用了三種不同的表面壓力:低(約 10 mN/m)、中(約 20 mN/m)和高(約 30 mN/m)。
引述
"Therefore, if the goal is to produce dried replicas of the interfacial microstructure, soft microgels, and hydrophobic (or oppositely charged) substrates are to be used rather than harder microgels and hydrophilic substrates under fast drying condition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rying of a microgel film involves an intricate interplay among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microgel-to-substrate adhesion, microgel compression degree, immersion capillary forces, and others e.g., free energy associated with interface formation, Marangoni flow, drying cond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