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本研究發現了三個擁有吸積盤的超致密雙白矮星系統,其軌道週期極短,挑戰了先前對此類系統的認知,並為研究重力波和吸積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獨特機會。
本研究報告發現了三個擁有吸積盤的超致密雙白矮星系統,軌道週期分別為 7.95、8.68 和 13.15 分鐘。這些發現顯著擴展了此類質量轉移雙星系統在最短週期範圍內的數量,並首次提供了證據表明,即使在軌道週期小於 10 分鐘的情況下(先前僅發現直接撞擊吸積的系統),超致密雙星系統中的吸積星仍可擁有足夠高的密度來形成吸積盤。在兩個週期最短的系統中,研究人員測量了由重力波發射和質量轉移共同作用導致的軌道週期變化,發現其中一個系統的 ˙P 為負值,而另一個系統的 ˙P 為正值。這是迄今為止僅有的第二個測得正 ˙P 值的系統,也是已知經歷過週期最小值並存活下來的最緻密雙星系統。
本研究以這些系統為例,展示了 ˙P 的測量如何成為限制雙星系統物理特性(例如,伴星的質量和質量半徑關係)的有力工具。研究發現,在這些週期下,超致密雙星系統的啁啾質量似乎聚集在 Mc ∼0.3M⊙ 附近,這可能暗示著這些系統具有共同的起源或電磁波觀測存在選擇偏差。這些新發現的系統是毫赫茲波段已知振幅最高的重力波源之一,為未來利用太空重力波探測器(如 LISA 和天琴)進行多信使研究提供了絕佳機會。本研究還探討了此類系統如何為研究由重力波介導的獨特吸積過程提供迷人實驗室。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了茲威基瞬變設施(ZTF)的數據進行大規模週期性搜尋,發現了這三個新的超致密雙星系統。隨後,研究人員利用高速光度計(如 HiPERCAM、ULTRACAM、CHIMERA 和 Lightspeed)對這些目標進行了後續觀測,以確認其軌道週期並確定其計時解。此外,還利用凱克天文台的低解析度成像光譜儀(LRIS)對這些系統進行了光譜後續觀測,並利用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太空望遠鏡成像光譜儀(STIS)對週期最短的系統 ZTF J0546+3843 進行了遠紫外光譜觀測。
主要發現
發現了三個軌道週期極短的超致密雙白矮星系統,其中兩個系統的週期甚至小於 10 分鐘,挑戰了先前認為此類系統只能進行直接撞擊吸積的觀點。
首次在軌道週期小於 10 分鐘的系統中觀測到吸積盤的存在,表明超致密雙星系統中的吸積星即使在極短的軌道週期下也能擁有足夠高的密度來形成吸積盤。
測量了兩個系統的軌道週期變化率 ˙P,發現其中一個系統的 ˙P 為負值(表明系統正在螺旋靠近),而另一個系統的 ˙P 為正值(表明系統正在螺旋遠離)。
通過分析系統的光譜特徵,推測 ZTF J0546+3843 的伴星可能經歷了比 ES Cet 或 GP Com 更少的質量損失,並且處於質量轉移的早期階段。
指出遠紫外光譜觀測對於區分 AM CVn 的演化階段和形成通道至關重要,並強調了未來紫外光譜觀測任務(如 UVEX 和 CASTOR)的重要性。
研究意義
本研究的發現對於理解超致密雙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義,這些系統是未來太空重力波探測器的主要探測目標。通過測量軌道週期變化率 ˙P,研究人員可以更精確地限制這些系統的物理特性,例如伴星的質量和質量半徑關係。此外,這些系統還為研究由重力波介導的獨特吸積過程提供了獨特實驗室。
統計資料
三個新發現的超致密雙白矮星系統的軌道週期分別為 7.95、8.68 和 13.15 分鐘。
ZTF J0546+3843 的軌道週期變化率 ˙P 為 −4.30+1.1−1.0 × 10−12 s s−1。
ZTF J1858–2024 的軌道週期變化率 ˙P 為 +7.80+1.70−1.12 × 10−12 s s−1。
ZTF J0546+3843 的 N v/C iv 線比為 2.3,而 ES Cet 的 N v/C iv 線比大於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