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logo
登入
洞見 - 計算生物學 - # 美學評價的資訊理論模型

美學評價的語用資訊:以西方調性音樂的終止式效應為例


核心概念
本文提出了一個基於語用資訊的美學評價現象學模型,並以西方調性音樂中的終止式效應實驗為例,探討了語境不確定性、刺激驚奇度與美學愉悅感之間的關係。
摘要

文獻類型

這是一篇研究論文,發表於 Cognitive Neurodynamics 期刊。

研究目標

  • 本文旨在探討語境不確定性、刺激驚奇度與美學愉悅感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一個基於語用資訊的美學評價現象學模型。

研究方法

  • 作者回顧了美學評價、資訊理論和動態語義學等領域的相關文獻,並基於這些理論構建了一個美學評價的語用資訊模型。
  • 作者以 Cheung 等人 (2019) 關於西方調性音樂終止式效應的實驗數據為例,驗證了所提出的模型。

主要發現

  • 作者發現,語境不確定性和刺激驚奇度與美學愉悅感之間存在非線性關係。
  • 當刺激驚奇度較低(可預測的終止式)且語境不確定性較高時,或者當刺激驚奇度較高(令人驚訝的終止式)且語境不確定性較低時,美學愉悅感較高。
  • 作者提出的語用資訊模型能夠很好地擬合實驗數據,並解釋了上述現象。

主要結論

  • 語用資訊可以作為美學評價的一個有效指標。
  • 語境不確定性和刺激驚奇度是影響美學評價的兩個重要因素。
  • 本文提出的模型可以為理解音樂和其他藝術形式的美學體驗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研究意義

  • 本文將語用資訊的概念引入美學評價領域,為理解美學體驗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框架。
  • 本文的研究結果有助於解釋音樂和其他藝術形式中的美學現象。

局限性和未來研究方向

  • 本文提出的模型基於一個簡化的二元音符庫,未來研究可以考慮更複雜的音樂結構。
  • 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其他因素(如文化背景、個人偏好等)對美學評價的影響。
edit_icon

客製化摘要

edit_icon

使用 AI 重寫

edit_icon

產生引用格式

translate_icon

翻譯原文

visual_icon

產生心智圖

visit_icon

前往原文

統計資料
研究中使用的音樂數據集包含 1958 年至 1991 年間美國 Billboard “Hot 100” 排行榜中的 745 首流行歌曲。 實驗中有 39 名健康的成年人參與了音樂評分實驗。 參與者需要對 30 個和弦進行中的 1,039 個和弦進行愉悅度評分。 研究人員使用無監督統計學習模型來評估超過 80,000 個和弦進行的統計規律性。 研究人員使用條件香農熵來量化每個和弦的語境不確定性。 研究人員使用資訊量來量化每個和弦的刺激驚奇度。
引述
“[. . . ] the judgement of taste must rest on a mere sensation of the reciprocal activity of the Imagination in its freedom and the Understanding with its conformity to law. It must therefore rest on a feeling, which makes us judge the object by the purposiveness of the representation (by which an object is given) in respect of the furtherance of the cognitive faculty in its free play.” (Kant, 1790/1914, p. 161, §35)

從以下內容提煉的關鍵洞見

by Peter beim G... arxiv.org 11-19-2024

https://arxiv.org/pdf/2411.10561.pdf
Pragmatic information of aesthetic appraisal

深入探究

如何將該模型應用於其他藝術形式,例如繪畫、雕塑或舞蹈?

該模型基於資訊理論和動態語義學,通過量化「新奇性」和「確定性」來評估美學體驗。要將其應用於繪畫、雕塑或舞蹈等其他藝術形式,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確定相關的「訊息」和「編碼」: 繪畫: 可以將構圖、色彩、筆觸等視為傳遞訊息的元素,並分析其排列組合如何影響觀者的預期和驚喜感。 雕塑: 可以分析形狀、材質、空間關係等元素如何傳遞訊息,以及這些訊息如何與觀者的先驗知識和審美經驗相互作用。 舞蹈: 可以將動作、節奏、空間編排等視為訊息的載體,並研究其如何引發觀者的情感共鳴和審美體驗。 建立適當的「心智狀態空間」: 需要根據不同藝術形式的特點,建立相應的心智狀態空間模型,用以描述觀者在欣賞作品時的認知狀態和情感變化。 量化「新奇性」和「確定性」: 可以借鑒資訊理論中的熵、資訊增益等指標,量化藝術作品中不同元素的「新奇性」和「確定性」。例如,可以使用圖像熵來量化繪畫的複雜程度,使用音樂資訊檢索技術分析音樂的結構和預測性。 驗證模型的有效性: 需要通過實驗收集觀者對不同藝術作品的審美評分,並將其與模型預測結果進行比較,以驗證模型的有效性和普適性。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藝術形式的審美體驗存在差異,因此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對模型進行調整和優化。

是否可以僅憑藉資訊理論指標來完全解釋美學體驗,或者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例如情感、文化背景和個人經歷?

僅憑藉資訊理論指標並不能完全解釋美學體驗,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例如: 情感: 美學體驗與情感密不可分。藝術作品可以激發觀者的各種情感,例如喜悅、悲傷、憤怒、恐懼等。這些情感體驗是影響審美判斷的重要因素。 文化背景: 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人們不同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例如,西方文化強調秩序、和諧和理性,而東方文化則更注重自然、流動和感性。這些文化差異會影響人們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和評價。 個人經歷: 每個人的生活經歷、知識結構和審美趣味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些個人因素會影響人們對藝術作品的理解、詮釋和評價。 因此,一個完整的審美體驗模型需要綜合考慮資訊理論、情感、文化背景和個人經歷等多方面因素。資訊理論可以提供一個量化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審美體驗的基本機制,但不能忽視其他因素的主觀性和複雜性。

如果美感體驗可以被量化和預測,那麼藝術創作的意義何在?

即使美感體驗可以被量化和預測,藝術創作的意義依然存在,理由如下: 模型的局限性: 現有的模型只能捕捉到美感體驗的部分特徵,無法完全涵蓋人類審美體驗的豐富性和複雜性。藝術創作可以不斷挑戰和突破現有模型的邊界,創造出新的審美形式和體驗。 情感的不可替代性: 藝術創作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更重要的是傳達情感、表達思想和見解。即使模型可以預測出哪些作品會讓人感到愉悅,但無法取代藝術家通過作品所傳達的獨特情感和思想。 藝術的社會功能: 藝術創作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傳承歷史、反思社會、批判現實等重要功能。即使模型可以預測出哪些作品會受到歡迎,但無法取代藝術家在社會文化發展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 探索未知的可能性: 藝術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未知、追求創新的過程。即使模型可以預測出哪些作品會符合現有的審美標準,但無法阻止藝術家不斷突破自我、創造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的腳步。 總之,藝術創作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創造美的形式,更在於探索人類情感和精神世界的無限可能性。即使美感體驗可以被量化和預測,藝術創作依然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
0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