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探討了數學實踐中一個有趣的現象:數學家如何形成對未經證明的數學陳述的信念。作者 Simon DeDeo 借鑒了 Timothy Gowers 的觀點,並結合計算複雜性理論,分析了數學證明中的「好理由」與「硬證明」之間的關係。
Gowers 認為,數學家在判斷一個數學陳述是否可能為真時,會遵循「不謀而合」原則,即「如果一個看似巧合的現象在數學中發生,那麼它背後一定有其理由」。
以哥德巴赫猜想為例,該猜想已被計算機驗證到極大的數字,並且有統計證據支持其成立。根據「不謀而合」原則,如果哥德巴赫猜想是錯誤的,那麼質數的分布就必須以一種極其巧合的方式來滿足這個條件,而這種巧合不太可能沒有更深層的理由。
任何數學證明都可以被視為其結論成立的理由。然而,並非所有理由都是等價的。一個極其冗長、複雜的證明,即使能證明結論,也難以讓人感到信服。
計算複雜性理論指出,許多數學陳述的證明過程極其冗長,難以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這與 Gowers 的「不謀而合」原則產生了矛盾:如果一個數學陳述為真,但其證明過程極其複雜,那麼我們是否還能認為它有「好理由」為真呢?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好理由」並不一定意味著「好證明」。例如,黎曼假設雖然沒有被證明,但它卻能推導出許多其他領域的結論,這或許可以被視為其成立的「好理由」。
然而,這種解釋會削弱「不謀而合」原則的指導作用。對於數學家來說,相信一個無法被有效證明的陳述並沒有太大意義。
另一種可能是,「不謀而合」原則並非在所有情況下都成立。數學家可能會因為過於依赖這個原則而錯失一些真實但難以證明的陳述。
文章認為,數學的發展可以被視為在「可證明性」領域中不斷探索的過程。數學家們不斷地調整研究對象和問題,以便找到那些既有趣又能被有效證明的結論。
隨著自動化證明系統的發展,我們或許可以借助計算機的力量來證明那些極其冗長、難以理解的「外星引理」。這些引理可能會開啟全新的數學領域,但它們的證明過程卻難以提供任何有用的洞察。
數學是一門建立在演繹推理基礎上的學科,但數學家在探索數學真理的過程中,也會依賴直覺和經驗法則。計算複雜性理論的發展,揭示了數學證明中「好理由」與「硬證明」之間的複雜關係,也為我們理解數學的本質和發展方向提供了新的視角。
翻譯成其他語言
從原文內容
arxiv.org
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