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研究論文探討了組裝理論 (AT) 作為一種新的複雜性度量方法,特別關注其與計算複雜度理論的比較。作者認為,AT 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並回答了與計算複雜度不同的問題,後者側重於通過可壓縮性實現最小描述。
組裝理論基於兩個可觀察量:複製數 (n) 和組裝指數 (AI)。複製數是指觀察到的相同物體的數量,而組裝指數則量化了從基本部分構建物體所需的最少遞迴組合操作次數。與計算複雜度不同,組裝理論強調選擇作為產生複雜性的機制,並基於物理可測量的量。
作者通過幾個簡單明確的數學例子證明,組裝指數與從計算機科學和信息論中得出的其他常用複雜度度量方法(包括香農熵、霍夫曼編碼和 Lempel-Ziv-Welch 壓縮)並不等效。他們還提供了證明,表明組裝指數與這些壓縮算法不在同一計算複雜度類別中,並討論了組裝理論的本體論基礎的根本差異,以及組裝指數作為一種物理可觀察量的獨特性。
作者認為,組裝理論提供了一種嚴謹的複雜性物理測量方法,這在計算複雜度度量中尚未得到證實。組裝指數是作為一種物理可觀察量發展起來的,而霍夫曼編碼、LZW 壓縮和柯爾莫哥洛夫複雜度則是由標記數據計算得出的。由於其物理相關性,預計組裝理論在用於生命探測和進化研究時,將比純粹的算法測量方法具有更低的假陽性和假陰性率。
組裝理論為理解複雜性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新的框架,並強調了選擇在產生複雜性方面的作用。通過強調物理可測量性和與計算複雜度的區別,組裝理論為生命探測、合成生命設計以及探索地球生命史開闢了新的途徑。
翻譯成其他語言
從原文內容
arxiv.org
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