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探討休謨法則在科學本體論中的應用,主張一個理論的本體論決定了其可能性空間。作者認為,這種方法在理論詮釋、約簡和等價性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
作者批判了奎因式的「語言優先」觀點,認為將理論簡化為一階語言會導致過度簡化和資訊遺失,無法充分捕捉理論的數學結構和可能性空間。
作者主張,應根據理論所假設的本體論,通過自由變異獨立的自由度來生成可能性空間。這種可能性空間遠大於理論的動力學解所涵蓋的範圍,有助於我們理解理論的各種斷言,包括與理論核心方程式相容但不一定是其解的斷言。
作者認為,休謨法則也允許我們從可能性空間反推到本體論。當我們對一個理論的可能性空間比對其本體論更有信心時,這種方法尤其有用。
作者探討了理論等價性的問題,主張應根據理論的可能性空間來判斷兩個理論是否等價。如果兩個理論的可能性空間不同,則它們不等價,即使它們在經驗上是等價的。
作者主張將休謨法則作為科學本體論的指引,認為這種方法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科學理論的結構、解釋和相互關係。
翻譯成其他語言
從原文內容
arxiv.org
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