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測試蛋白質上進行訓練可以提升適應性、結構和功能預測的準確度
核心概念
針對蛋白質機器學習中普遍存在的泛化挑戰,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名為「測試時間訓練」(TTT)的新方法,透過在測試階段對模型進行自監督微調,使其適應於單一目標蛋白質,進而提升模型在蛋白質特性預測任務上的表現。
摘要
在測試蛋白質上進行訓練可以提升適應性、結構和功能預測的準確度
Training on test proteins improves fitnes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rediction
本研究旨在解決蛋白質機器學習模型在應用於單一蛋白質時所面臨的泛化問題,並提出「測試時間訓練」(TTT)方法來提升模型對目標蛋白質的預測能力。
TTT 方法基於廣泛應用的 Y 型架構和遮罩建模技術,在測試階段利用遮罩建模對模型骨幹進行自監督微調,使其適應於單一測試蛋白質。
研究人員將 TTT 方法應用於多種蛋白質特性預測任務,包括蛋白質適應性預測、結構預測和功能預測,並使用 ESM2、SaProt、ESMFold、ESM3、TerpeneMiner 和 Light attention 等模型進行實驗。
研究人員分析了 TTT 方法與困惑度最小化之間的關係,以解釋該方法的有效性。
深入探究
TTT 方法除了應用於蛋白質特性預測外,是否也能夠應用於其他生物分子特性預測,例如 DNA、RNA 或小分子?
TTT 方法的核心理念是利用自監督的微調方式,使模型適應於單一樣本,進而提升模型在該樣本上的預測能力。這個概念理論上可以應用於任何可以使用自監督學習進行預測的生物分子特性,包含 DNA、RNA 或小分子。
DNA/RNA 特性預測: DNA 和 RNA 序列與蛋白質序列類似,都可以視為一種語言,因此可以使用類似於蛋白質語言模型的架構,並以遮罩式語言模型進行預測。TTT 方法可以應用於提升基因表現預測、啟動子區域辨識、剪接位點預測等任務的準確度。
小分子特性預測: 小分子通常以圖結構表示,例如分子圖。現有的圖神經網路模型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小分子特性預測,例如藥物活性預測、毒性預測等。TTT 方法可以應用於微調圖神經網路模型,使其適應於特定的小分子結構,進而提升預測準確度。
然而,將 TTT 方法應用於 DNA、RNA 或小分子特性預測時,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資料表示方式: 不同於蛋白質序列,DNA/RNA 序列可能需要考慮鹼基配對、二級結構等資訊。小分子則需要將其轉換為圖結構,並選擇合適的圖神經網路模型。
自監督學習目標: 需要根據不同的生物分子特性和資料特性設計合適的自監督學習目標,例如遮罩式預測、圖結構預測等。
模型架構和訓練策略: 需要根據資料特性和預測任務選擇合適的模型架構和訓練策略,例如模型大小、訓練迭代次數等。
總而言之,TTT 方法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可以應用於多種生物分子特性預測。但實際應用時,需要根據具體問題進行調整和優化。
如果在測試階段無法獲得任何蛋白質的額外資訊,例如同源序列或結構資訊,TTT 方法是否仍然有效?
即使在測試階段無法獲得任何蛋白質的額外資訊,TTT 方法仍然可能有效,但效果可能不如擁有額外資訊時顯著。
TTT 方法的核心是透過對單一測試蛋白質序列進行自監督學習,來微調模型,使其更能理解該蛋白質序列的特性。即使沒有同源序列或結構資訊,模型仍然可以從單一序列中學習到一些語義和結構資訊,例如:
氨基酸出現的頻率和模式: 模型可以學習到特定氨基酸在該蛋白質序列中出現的頻率和模式,這可能與蛋白質的某些特性相關。
局部序列模體: 模型可以學習到一些短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氨基酸序列模體,即使沒有同源序列比對,這些模體也可能在其他蛋白質中出現並具有相似的功能。
長距離序列依賴性: Transformer 模型擅長捕捉長距離序列依賴性,即使沒有結構資訊,模型也能學習到序列中不同位置之間的相互關係,這些關係可能與蛋白質的三級結構和功能相關。
然而,缺乏額外資訊會限制模型的學習能力:
同源序列比對: 同源序列比對可以提供豐富的進化資訊,幫助模型理解哪些氨基酸位點是保守的,哪些是可變的,以及這些變異對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結構資訊: 蛋白質結構資訊可以提供更直接的空間約束,幫助模型更準確地理解氨基酸序列與蛋白質結構和功能之間的關係。
總而言之,在缺乏額外資訊的情況下,TTT 方法仍然可以透過分析單一蛋白質序列來提升模型的預測能力,但效果可能不如擁有額外資訊時顯著。未來可以探索如何結合其他技術,例如遷移學習或資料增強,來彌補缺乏額外資訊帶來的限制,進一步提升 TTT 方法的效能。
如何將 TTT 方法與其他機器學習技術結合,例如遷移學習或主動學習,以進一步提升蛋白質特性預測的準確度和效率?
將 TTT 方法與遷移學習或主動學習等其他機器學習技術結合,可以進一步提升蛋白質特性預測的準確度和效率。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結合方式:
1. 結合遷移學習:
跨物種遷移學習: 可以將在一個物種的大規模蛋白質資料集上預訓練的模型,遷移到另一個物種的蛋白質特性預測任務上。在遷移過程中,可以使用 TTT 方法微調模型,使其適應目標物種的蛋白質序列特性。
跨任務遷移學習: 可以將在一個蛋白質特性預測任務上預訓練的模型,遷移到另一個相關的蛋白質特性預測任務上。例如,可以將蛋白質結構預測模型遷移到蛋白質-蛋白質交互作用預測任務上。在遷移過程中,可以使用 TTT 方法微調模型,使其適應新的預測任務。
2. 結合主動學習:
主動選擇微調樣本: 主動學習可以幫助模型從有限的標註資料中選擇最有資訊量的樣本進行學習。可以將 TTT 方法與主動學習結合,在測試階段主動選擇一些蛋白質序列,利用 TTT 方法對模型進行微調,進而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
主動生成新樣本: 可以利用生成模型,例如變分自編碼器 (VAE) 或生成對抗網路 (GAN),生成新的蛋白質序列,並利用 TTT 方法對模型進行微調,進而提升模型對未見蛋白質序列的預測能力。
3. 其他結合方式:
多模態學習: 可以將 TTT 方法與多模態學習結合,例如將蛋白質序列資訊與蛋白質結構資訊、基因表現資訊等多種資訊融合,進而提升蛋白質特性預測的準確度。
強化學習: 可以將 TTT 方法與強化學習結合,利用強化學習演算法優化 TTT 方法的微調策略,例如學習率、迭代次數等,進而提升 TTT 方法的效率和效能。
總而言之,將 TTT 方法與其他機器學習技術結合,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進一步提升蛋白質特性預測的準確度和效率。未來可以探索更多結合方式,並針對不同的蛋白質特性預測任務設計更有效的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