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腸道微生物組通過調節富含溶酶體的腸細胞(LREs)中蛋白質的吸收和降解速率,在斑馬魚幼蟲的營養吸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摘要
論文概述
本研究論文重點探討斑馬魚幼蟲腸道微生物組與一種特殊腸細胞類型——富含溶酶體的腸細胞(LREs)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這種交互作用對宿主營養吸收的影響。
研究方法
- 利用無菌和常規化斑馬魚幼蟲,通過灌胃螢光標記蛋白質,觀察比較LREs的蛋白質吸收和降解速率。
- 採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分析比較無菌和常規化斑馬魚幼蟲腸道細胞的基因表達譜,特別是LREs。
- 通過單一菌株定植實驗,研究特定細菌對LREs蛋白質吸收和基因表達的影響。
- 利用cubn基因突變斑馬魚幼蟲模型,結合高蛋白和低蛋白飲食,探討LREs功能與腸道微生物組組成的關係。
主要發現
- 腸道微生物組會降低LREs的蛋白質吸收和降解速率。
- 單一菌株定植實驗表明,霍亂弧菌會顯著降低LREs的蛋白質吸收活性,並下調LREs中與蛋白質吸收和降解相關基因的表達。
- LREs的功能缺陷和低蛋白飲食會共同影響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導致微生物多樣性降低,並可能促進某些能夠抑制LREs蛋白質吸收活性的細菌增殖。
研究結論
- 腸道微生物組通過調節LREs的蛋白質吸收和降解速率,在斑馬魚幼蟲的營養吸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LREs的功能和飲食蛋白質含量會反過來影響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形成一種動態的交互作用網絡。
研究意義
本研究揭示了腸道微生物組與LREs之間的複雜交互作用關係,為深入理解宿主營養吸收的調控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並為開發針對蛋白質營養不良相關疾病的治療策略提供了潛在靶點。
統計資料
在無菌斑馬魚幼蟲中,mCherry螢光在灌胃後40分鐘達到峰值,而在常規化斑馬魚幼蟲中,峰值出現在灌胃後60分鐘。
與無菌斑馬魚幼蟲相比,常規化斑馬魚幼蟲在灌胃1小時後吸收的mCherry顯著減少。
在含有3 × 10^6 CFU/mL微生物的常規化斑馬魚幼蟲中,mCherry的吸收顯著降低,而在含有3 × 10^5 CFU/mL微生物的幼蟲中,mCherry的吸收沒有減少。
與常規化斑馬魚幼蟲相比,無菌斑馬魚幼蟲的LREs降解蛋白質的速度顯著更快。
單細胞RNA測序分析顯示,除了LREs外,其他幾種類型的腸道細胞也能夠吸收蛋白質,包括迴腸細胞、杯狀細胞、腺泡細胞、腸內分泌細胞、免疫細胞和best4/otop2細胞。
與無菌斑馬魚幼蟲相比,常規化斑馬魚幼蟲中mCherry陽性分泌細胞的比例更高。
在無菌和常規化斑馬魚幼蟲中,超過90%的LREs是mCherry陽性的。
與定植了醋酸鈣化菌的斑馬魚幼蟲相比,定植了霍亂弧菌的斑馬魚幼蟲的dab2表達水平顯著降低。
與定植了醋酸鈣化菌的斑馬魚幼蟲相比,定植了霍亂弧菌的斑馬魚幼蟲的cubn表達水平顯著降低。
16S rRNA基因測序分析顯示,飲食對雜合子斑馬魚幼蟲的微生物組組成有顯著影響(Bray Curtis距離,p = 0.001),但對cubn純合子突變體斑馬魚幼蟲的影響不顯著(Bray Curtis距離,p=0.18)。
與接受高蛋白飲食的cubn突變體斑馬魚幼蟲相比,接受低蛋白飲食的cubn突變體斑馬魚幼蟲的微生物豐富度顯著降低(雙尾t檢驗,p= 0.0094,n = 6 - 9)。
與雜合子斑馬魚幼蟲相比,cubn突變體斑馬魚幼蟲的氣單胞菌屬細菌丰度顯著更高(DESeq2,padj =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