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logo
登入

蛋白質恆定性調節抗生素抗藥性細菌中的基因劑量演化


核心概念
細菌蛋白質恆定性透過影響基因拷貝數和突變的選擇,在抗生素抗藥性演化中發揮關鍵作用。
摘要

書目資訊

Patel, A., & Matange, N. (2021). 蛋白質恆定性調節抗生素抗藥性細菌中的基因劑量演化。eLife, 10, e68023。

研究目標

本研究旨在探討基因劑量(相對於基因組的拷貝數)如何在抗生素抗藥性演化過程中受到選擇,並闡明蛋白質恆定性在其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

研究人員利用大腸桿菌作為模型生物,透過實驗室演化實驗,觀察在不同濃度的抗生素(甲氧苄啶)壓力下,抗藥性基因 folA(編碼二氫葉酸還原酶,DHFR)的拷貝數變化。他們結合基因組測序、基因表達分析和蛋白質穩定性測定等方法,分析了基因劑量、點突變和蛋白質恆定性之間的相互作用。

主要發現

  • 在甲氧苄啶壓力下,folA 基因的重複是細菌產生抗藥性的快速但短暫的演化反應。
  • 隨著時間推移,點突變逐漸取代基因重複,成為更穩定的抗藥性機制。
  • 蛋白質恆定性透過 Lon 蛋白酶降解不穩定的突變型 DHFR,進一步增加了對 folA 基因表達的需求,從而促進了 folA 基因重複的維持。

主要結論

蛋白質恆定性在抗生素抗藥性演化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它不僅影響基因拷貝數的選擇,還影響突變的選擇。環境壓力(如抗生素濃度)和基因型(如 folA 基因的突變)共同決定了基因劑量和蛋白質恆定性之間的相互作用。

研究意義

本研究揭示了蛋白質恆定性在抗生素抗藥性演化中的新作用,為理解基因重複的維持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並為開發新的抗生素抗藥性策略提供了潛在的靶點。

研究限制和未來方向

本研究主要關注單一抗生素(甲氧苄啶)和單一模型生物(大腸桿菌),未來需要進一步研究其他抗生素和細菌種類中蛋白質恆定性和基因劑量演化的關係。此外,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其他因素(如基因組背景、突變率和環境變化)對基因劑量演化的影響。

edit_icon

客製化摘要

edit_icon

使用 AI 重寫

edit_icon

產生引用格式

translate_icon

翻譯原文

visual_icon

產生心智圖

visit_icon

前往原文

統計資料
在沒有抗生素的環境中,LTMPR1 的甲氧苄啶 IC50 值迅速下降,並伴隨著在添加甲氧苄啶的平板上菌落形成能力的喪失。 在持續的甲氧苄啶壓力(300 ng/mL)下,LTMPR1 的抗生素抗藥性水平和 DHFR 表達量在演化過程中保持較高水平。 在甲氧苄啶濃度逐漸增加的條件下(從 1 μg/mL 到 10 μg/mL),LTMPR1 的甲氧苄啶 IC50 值在演化過程中急劇增加,最終達到比祖先 LTMPR1 高 40 到 160 倍。 在野生型大腸桿菌中,DHFR Trp30Arg 突變體增加了甲氧苄啶的 IC50 值,而 DHFR Tyr151Asp 突變體和 Trp30Arg-Tyr151Asp 雙突變體則降低了甲氧苄啶的 IC50 值。 在 Lon 蛋白酶缺陷的大腸桿菌中,DHFR Trp30Arg-Tyr151Asp 雙突變體表現出非常高的甲氧苄啶抗藥性。
引述
"我們發現,增加基因劑量是滿足表達需求的快速但短暫的演化反應。" "我們的研究表明,蛋白質恆定性機械的作用產生了額外的表達需求,它清除了突變的 DHFR 蛋白質。" "基於這些發現,我們提出環境和生理因素的組合改變了基因拷貝數和適應性之間的關係,並推動了基因劑量演化。"

深入探究

蛋白質恆定性在其他類型的抗生素抗藥性演化中是否也起作用?

蛋白質恆定性很可能在其他抗生素抗藥性演化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以下是一些支持此觀點的論述: 蛋白質恆定性的普遍性: 蛋白質恆定性是所有生物體中都存在的基本細胞過程,它確保蛋白質的正確摺疊、組裝、運輸和降解。抗生素的作用機制通常涉及與細菌蛋白質的結合和抑制,而蛋白質恆定性則可以通過調節這些目標蛋白質的水平和活性來影響抗生素抗藥性的發展。 抗生素抗藥性機制的多樣性: 抗生素抗藥性可以通過多種機制產生,包括藥物靶點突變、藥物外排泵的過度表達、藥物修飾酶的產生以及生物膜的形成。蛋白質恆定性可以通過影響這些機制的效率來影響抗生素抗藥性的發展。例如,蛋白質恆定性能夠降解突變的藥物靶點,降低藥物外排泵的表達,或影響藥物修飾酶的活性。 現有研究的佐證: 除了上述研究中提到的trimethoprim抗藥性外,已有研究表明蛋白質恆定性參與了其他抗生素的抗藥性。例如,熱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和伴侣蛋白(chaperones)的表達增加與細菌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和β-內醯胺類抗生素的抗藥性有關。 未來研究方向: 未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全面了解蛋白質恆定性在不同抗生素抗藥性機制中的作用。這方面的研究可以為開發新的抗生素和克服抗生素抗藥性提供新的策略。

是否可以設計針對蛋白質恆定性機制的藥物來對抗抗生素抗藥性?

設計針對蛋白質恆定性機制的藥物來對抗抗生素抗藥性是一個很有前景的策略。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途徑: 抑制細菌特異性伴侣蛋白: 細菌擁有一些與真核生物不同的伴侣蛋白,例如 GroEL/GroES 和 DnaK/DnaJ 系統。抑制這些伴侣蛋白可以擾亂細菌蛋白質的摺疊和組裝,從而抑制細菌生長或增強抗生素的活性。 增強細菌蛋白酶活性: 細菌蛋白酶,例如 Lon 和 ClpP,負責降解錯誤摺疊或損壞的蛋白質。增強這些蛋白酶的活性可以促進抗生素靶標的降解,或降低抗生素抗藥性所需的蛋白質的水平。 干擾細菌應激反應: 細菌在抗生素壓力下會啟動應激反應,例如熱休克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以維持蛋白質恆定性。干擾這些應激反應可以削弱細菌對抗生素的耐受性。 然而,開發針對蛋白質恆定性的藥物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選擇性: 細菌和真核生物的蛋白質恆定性機制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開發具有選擇性的藥物以避免對宿主細胞造成毒性至關重要。 藥物滲透性: 藥物需要有效地穿透細菌細胞壁和細胞膜才能達到目標。 抗藥性發展: 細菌可能會對針對蛋白質恆定性的藥物產生抗藥性,因此需要開發新的策略來應對這一挑戰。

在更廣泛的生物學背景下,基因劑量、點突變和蛋白質恆定性之間的動態相互作用對生物體的適應性和演化有什麼影響?

基因劑量、點突變和蛋白質恆定性之間的動態相互作用在生物體的適應性和演化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基因劑量變化作為適應的驅動力: 基因劑量的變化,例如基因複製和擴增,可以快速改變基因表達水平,為生物體提供適應新環境的原材料。這種適應性可以在面對環境壓力(例如抗生素暴露)時提供直接的優勢。 點突變的精細調節作用: 點突變可以微調基因的功能,包括蛋白質的穩定性和活性。這些微調可以優化現有的適應性,或為新的適應性鋪平道路。 蛋白質恆定性作為緩衝和選擇力量: 蛋白質恆定性可以緩衝基因劑量和點突變的影響,維持細胞內環境的穩定。同時,蛋白質恆定性也可以作為一種選擇力量,有利於那些產生穩定和功能性蛋白質的基因型。 這些因素之間的動態相互作用塑造了生物體的進化軌跡: 短期適應: 在短期內,基因劑量的變化可能比點突變更為重要,因為它們可以更快地產生適應性表型。 長期進化: 從長遠來看,點突變可以通過微調基因功能和蛋白質恆定性來優化和穩定適應性。 環境的影響: 環境壓力,例如抗生素暴露,可以改變基因劑量、點突變和蛋白質恆定性之間的平衡,從而推動生物體的適應性進化。 總之,基因劑量、點突變和蛋白質恆定性之間的動態相互作用是生物體適應和進化的重要驅動力。了解這些因素之間的複雜關係對於理解生物多樣性的產生以及開發新的生物技術和治療方法至關重要。
0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