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本文提出了一種基於自我監督學習的框架,利用結構相似性和 Kolmogorov-Arnold 網絡 (KAN) 來學習 3-hinge 腦迴的解剖嵌入,以建立不同大腦間的腦迴對應關係。
摘要
書目資訊
Chen, M., Cao, C., Chen, T., Zhuang, Y., Zhang, J., Lyu, Y., Yu, X., Zhang, L., Liu, T., & Zhu, D. (2024). Using Structural Similarity and Kolmogorov-Arnold Networks for Anatomical Embedding of 3-hinge Gyrus. arXiv preprint arXiv:2410.23598v1.
研究目標
本研究旨在開發一種有效的方法,用於識別不同個體間 3-hinge 腦迴的對應關係,以克服傳統基於圖像配準方法的局限性。
方法
-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自我監督的自動編碼框架,用於嵌入更精細的腦迴模式——3-hinge 腦迴。
- 該框架利用結構相似性增強的多跳特徵來捕捉解剖摺疊模式的拓撲信息。
- 引入了選擇性重建損失來恢復詳細特徵。
- 採用了 Kolmogorov-Arnold 網絡 (KAN) 來提高框架的表徵學習能力。
主要發現
- 實驗結果表明,與僅考慮節點鄰近性的方法相比,結合結構相似性的多跳特徵編碼策略能更有效地捕捉腦迴模式的拓撲信息。
- 所提出的選擇性重建損失函數,通過加大對非零元素重建誤差的懲罰力度,有效提升了嵌入向量的表徵能力。
- 使用 KAN 進行解剖特徵編碼,在保持網絡輕量化的同時,顯著提高了模型的表徵學習能力,進一步提升了跨個體腦迴對應關係的識別準確率。
主要結論
- 本文提出的框架可以有效地識別 3-hinge 腦迴的跨個體對應關係,為構建基於 3-hinge 腦迴的腦網絡和進行全人群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徑。
- 未來的工作將集中於整合來自其他模態的額外特徵,以增強跨個體對應關係,並在多跳特徵編碼過程中為編碼特徵分配自適應權重。
研究意義
- 本研究為理解人腦組織結構和腦部疾病提供了新的視角。
- 基於 3-hinge 腦迴的腦網絡分析在推進我們對人腦和腦部疾病的理解方面顯示出巨大潜力。
局限性和未來研究方向
- 未來研究可以探討整合多模態數據,例如功能磁共振成像和擴散張量成像數據,以進一步提高跨個體對應關係的識別精度。
- 可以進一步優化模型結構和參數,以提高模型的效率和可解釋性。
統計資料
使用 GyralNet 從 HCP 數據集中 1064 名受試者的腦部結構 MRI 中識別出 338,555 個 3-hinge 腦迴點。
隨機選擇 864 名個體進行訓練,78 名個體進行驗證,122 名個體進行測試。
將潛在空間中向量 δ 的維度設置為 128,將公式 8 中的 λ 設置為 2。
使用 Adam 優化器,學習率為 1e-4,第一和第二動量估計的衰減率分別為 0.5 和 0.999。
使用 ReduceLROnPlateau 調度器來促進快速收斂。
如果在連續 10 個時期內監控指標沒有改善,則觸發學習率降低。
模型利用具有 3 跳結構相似性增強的功能編碼實現了最佳性能。
與基線相比,結合提出的結構相似性增強多跳特徵嵌入(cortex2vec+sse)時,命中率也提高了近 1%。
引述
"The 3-hinge gyrus (3HG) is a newly defined folding pattern, which is the conjunction of gyri coming from three directions in cortical folding."
"3HGs can be reliable nodes when constructing brain networks or connectome since they simultaneously possess commonality and individuality across different individual brains and populations."
"However, 3HGs are identified and validated within individual spaces, making it difficult to directly serve as the brain network nodes due to the absence of cross-subject correspond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