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logo
登入

西班牙風暴經濟影響的韌性:基於機器學習真實數據的方法


核心概念
運用機器學習模型和公開數據,分析西班牙地區風暴的經濟損失,以增強災害應變能力,並為決策者提供制定防災減災策略的依據。
摘要

書目資訊

Pedra, M. P., Hernantes, J., Casals, L., & Labaka, L. (2024). Windstorm Economic Impacts on the Spanish Resilience: A Machine Learning Real-Data Approach.

研究目標

本研究旨在探討機器學習模型在強化災害應變管理方面的關鍵作用,利用公開數據分析風暴事件、西班牙地區的地理和社會經濟特徵,預測風暴造成的經濟損失等級。

研究方法

  1. 資料收集:從西班牙保險賠償聯盟 (CCS) 和西班牙國家氣象局 (AEMET) 收集 2013 年至 2022 年十年間,造成巨額經濟損失的 204 起風暴災害事件數據,包括災害事件發生情況、氣象特徵和相關的韌性特徵。韌性特徵採用了基準韌性指標 (BRIC) 架構,涵蓋社會、經濟、基礎設施和環境等面向的數據。
  2. 資料預處理:使用 Open Refine 工具清理數據,整合和調整最終特徵,並根據經濟損失的四分位數分析,選擇造成巨額經濟損失的事件,將經濟損失分為三個等級:中度(Level 1)、嚴重(Level 2)和災難性(Level 3)。
  3. 模型建立:採用隨機森林分類器 (RFC) 模型,並透過 Python 的 Scikit-learn 函式庫進行模型訓練和測試。
  4. 效能評估:使用準確率、召回率和 F1 分數等指標評估模型的預測效能。

主要發現

  1. 影響模型結果最顯著的特徵是風暴事件中受影響系統的數量,其次是最大風速和外國人口比例。
  2. 在韌性概念方面,基礎設施韌性方面影響最大的是受影響系統的數量,社會韌性方面則是外國人口比例,經濟韌性方面是失業率,環境韌性方面是總面積。
  3. 模型結果顯示,失業率比就業率更能預測經濟損失等級,平均薪資比人均 GDP 更具影響力。

主要結論

  1. 機器學習模型,特別是隨機森林分類器,可以有效地利用風暴災害事件、氣象和社會經濟變數,對不同類型的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分類和預測。
  2. 透過分析模型特徵的重要性,可以發現氣象變數是影響經濟損失等級的主要因素,而韌性指標,特別是社會、經濟、基礎設施和環境等面向,對於理解和增強一個地區的韌性至關重要。

研究意義

本研究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一個基於數據驅動的方法,用於災害應變管理和增強社會韌性,提升災害的準備、應變和恢復能力。

研究限制和未來方向

  1. 本研究使用的數據來自保險公司,可能未涵蓋未投保的損失。
  2. 未來研究可以納入更多特徵類別的數據,以加強 BRIC 韌性子域的分析,並進行預測以估計未來風暴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
  3. 可以整合可解釋的人工智慧模型,幫助城市管理者和利益相關者理解模型的預測結果。
edit_icon

客製化摘要

edit_icon

使用 AI 重寫

edit_icon

產生引用格式

translate_icon

翻譯原文

visual_icon

產生心智圖

visit_icon

前往原文

統計資料
分析了西班牙保險賠償聯盟 (CCS) 十年期間(2013 年至 2022 年)的 204 起風暴災害事件數據。 這些事件造成巨額經濟損失,屬於經濟損失四分位數的第四分位數。 第四分位數的平均經濟損失為 851,468.14 歐元,範圍從 45,076 歐元到 19,298,377 歐元。 根據經濟損失的程度,將數據分為三個等級:中度(Level 1)、嚴重(Level 2)和災難性(Level 3)。 模型的準確率達到 0.823,召回率和 F1 分數達到 0.82。
引述

深入探究

如何將該模型應用於其他類型的自然災害,例如洪水或地震,以預測其經濟損失?

要將該模型應用於其他類型的自然災害,需要進行以下調整: 數據收集和特徵工程: 收集與目標災害相關的數據,例如洪水災害需要水文數據(降雨量、河流水位)、地形數據(海拔、坡度)等,地震災害需要地震烈度、震源深度、建築物抗震等級等數據。 根據目標災害的特點,設計新的特徵,例如洪水的淹沒深度、地震的震動持續時間等。 參考 BRIC 架構,收集與目標災害影響相關的社會、經濟、基礎設施和環境韌性指標。 模型訓練和驗證: 使用收集到的新數據,重新訓練隨機森林模型。 選擇合適的評估指標,評估模型在目標災害上的預測性能。 模型解釋和應用: 分析模型在目標災害上的特徵重要性,找出影響經濟損失的主要因素。 結合目標災害的特點和模型預測結果,制定更有針對性的防災減災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類型的自然災害具有不同的特點,模型的調整和應用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模型是否過於依賴歷史數據,而忽略了氣候變遷等因素可能帶來的影響?

模型的確存在過於依賴歷史數據的問題。雖然模型使用了十年的風暴數據,並結合了社會經濟和環境因素,但氣候變遷可能導致未來風暴的頻率、強度和路徑發生變化,進而影響模型的預測準確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考慮以下方法: 納入氣候變遷因素: 收集氣候變遷相關數據,例如氣溫、海平面、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等。 將氣候變遷數據作為模型的輸入特徵,或者使用氣候模型預測未來氣候變化趨勢,並將其納入模型中。 動態更新模型: 定期更新模型的訓練數據,加入最新的風暴事件和氣候數據。 監控模型的預測性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模型參數或結構。 情景分析: 使用不同的氣候變遷情景,預測未來不同情景下的經濟損失。 根據情景分析結果,制定更靈活的防災減災策略。 通過以上方法,可以降低模型對歷史數據的依賴,提高模型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適應性。

如何利用這些預測結果,制定更有效的防災減災策略,並提升城市應對未來風暴的能力?

預測結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協助制定更有效的防災減災策略: 資源優化配置: 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損失預測結果,政府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分配防災減災資源,例如將更多資源投入到高風險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預警系統建設等。 制定差異化防災措施: 模型分析了不同特徵對經濟損失的影響,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特點,制定差異化的防災措施。例如,針對外籍人口較多的地區,可以加强多語種的預警信息發佈。 提升基礎設施韌性: 模型結果顯示,受災系統數量是影響經濟損失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其抵禦風暴的能力,例如建設更堅固的電力系統、通訊系統等。 提高公眾防災意識: 政府可以利用預測結果,向公眾宣傳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公眾的風險意識和應急能力。 總之,通過結合模型預測結果和實際情況,政府可以制定更科學、更有效的防災減災策略,提升城市應對未來風暴的能力,降低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
0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