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在強光-物質交互作用下,耗散時間晶體 (CTC) 會變得不穩定,並轉變為具有兩個主要振盪頻率的狀態,這種現象可以通過極限環面分岔來理解。
本文報導了對一種耗散連續時間晶體 (CTC) 的實驗觀察,該晶體由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 (BEC) 與高精細光學腔強耦合組成,並由橫向泵浦雷射驅動。研究發現,當光-物質交互作用增強時,CTC 會變得不穩定,並轉變為一種具有兩個主要振盪頻率的準週期動力學狀態,被識別為極限環面 (LT)。
實驗觀察
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一個包含約 4 × 10^4 個 87Rb 原子的 BEC,並將其與一個光學高精細腔的基模強耦合。通過改變泵浦強度和有效失諧,他們觀察到系統在不同參數區域呈現出不同的動力學行為,包括正常相 (NP)、超輻射相 (SP)、混沌響應 (CH)、極限環 (LC) 和 LT。
通過分析腔內光子數 |a|^2 的傅立葉光譜,研究人員發現 LC 和 LT 都具有明確的振盪頻率。LC 的光譜中只有一個主要的響應頻率,而 LT 的光譜中則出現了第二個顯著的頻率峰值,表明系統處於準週期動力學狀態。
理論模型
為了理解 LC 到 LT 的轉變,研究人員採用了兩種理論模型:多模態模型和三模態模型。多模態模型考慮了沿泵浦和腔體方向的原子動量激發,並使用平面波基函數展開原子場算符。數值模擬結果顯示,隨著泵浦強度的增加,系統會出現與 LC 的振盪頻率不相稱的邊峰,與實驗觀察結果一致。
三模態模型則是一個簡化的玻色子模型,包含腔體模式、動量模式 | ± ℏk, ±ℏk⟩ 和 |0, ±2ℏk⟩。通過對該模型進行 Floquet 穩定性分析,研究人員發現 LC 到 LT 的轉變可以理解為 Neimark-Sacker 分岔,這是該分岔現象首次在量子相干光-物質系統中被觀察到。
研究意義
這項研究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耗散時間晶體的環面分岔現象,並通過理論模型對其進行了解釋。這一發現為研究量子多體系統中的非線性動力學和臨界現象提供了新的思路,並可能在量子模擬和量子信息處理等領域具有潛在應用價值。
統計資料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 (BEC) 包含約 4 × 10^4 個 87Rb 原子。
泵浦雷射波長為 791.59 nm,相對於 87Rb 的 D1 線藍移。
反衝頻率為 ωrec = 2π × 3.7 kHz。
單個光子散射到腔體中產生的晶格深度為 U0 = 2π × 0.7 Hz。
腔體場衰減率為 κ = 2π × 3.2 k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