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這篇研究論文探討了二疊紀-三疊紀界線附近,在相同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下,氣候系統可能存在多種穩態。
摘要
書目資訊
Ragon, C., Vérard, C., Kasparian, J. & Brunetti, M. 二疊紀-三疊紀界線附近的替代氣候穩態。《科學報告》 (2024)。
研究目標
本研究旨在探討二疊紀-三疊紀界線 (PTB) 附近是否存在多種氣候穩態,並分析這些穩態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響應。
研究方法
- 研究人員使用 MITgcm 氣候模型,結合大氣、海洋、熱力學海冰、陸地和固定的古地理數據進行模擬。
- 他們採用 PANALESIS 模型重建了二疊紀-三疊紀的古地理環境。
- 為了尋找多種氣候穩態,研究人員在固定邊界條件和外部強迫下,通過改變初始條件(如海洋溫度)進行了多次模擬。
- 為了構建分岔圖,研究人員逐步改變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並分析系統達到穩定狀態時的全球平均地表氣溫。
- 此外,他們還使用 BIOME4 植被模型評估了植被覆蓋對氣候的長期影響,並通過激活 MITgcm 中的相關模組,分析了海氣碳交換的影響。
主要發現
- 研究發現,在相同的二氧化碳濃度下,氣候系統可以達到三種不同的穩態:熱態、暖態和冷態,它們之間的全球平均地表氣溫差異約為 10°C。
- 分岔圖顯示,熱態和冷態之間存在一個較大的雙穩態區域,表明在這兩個穩態之間存在遲滯迴圈。
- 植被覆蓋和海氣碳交換的影響會導致穩態的平均地表氣溫略有變化,但不會改變穩態的數量。
主要結論
- 二疊紀-三疊紀界線附近氣候系統的多穩態特性可以解釋早期三疊紀地質記錄中觀察到的氣候變化,特別是在史密斯紀-斯帕斯紀界線附近的氣候震盪。
- 熱態和冷態之間的 10°C 溫差可以解釋地質記錄和數值模型在 PTB 附近地表溫度估計之間的差異。
- 未來需要使用其他數值模型和更詳細的模擬設置來驗證這些發現,並進一步研究其他長期反饋機制(如冰蓋演化)的影響。
統計資料
熱態、暖態和冷態的全球平均地表氣溫差異約為 10°C。
熱態的平均生物量密度約為 145 毫克/公頃,而冷態為 92 毫克/公頃。
冷態的行星反照率為 30%,暖態為 29%,熱態為 27%。
引述
"我們的數值結果表明,傾覆機制可以導致氣候變化幅度達到這個量級的狀態轉變,而當時由於西伯利亞地盾的火山活動,碳循環處於擾動狀態 [22-26]。"
"有趣的是,我們在 2.3 節中估計的生物量碳差異約為 1017 摩爾,與冷態(3.0 · 1018 摩爾)和熱態(2.8 · 1018 摩爾)中碳含量之間的差異處於同一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