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低質量氦星與中子星合併前的數年內,不穩定的物質傳輸會產生持續時間長達數年的明亮瞬變現象,亮度可達 10^40-10^41 erg/s,並在合併時產生類似 Ib 型超新星的現象。
這篇研究論文探討低質量氦星與中子星形成的聯星系統,在合併前會出現的預兆現象。作者透過模擬物質傳輸過程和超愛丁頓吸積到中子星所產生的風,發現這種系統會在合併前的數年內,產生持續時間長達數年的明亮瞬變現象。
聯星系統的演化
研究中採用六種不同的氦星模型,初始質量介於 2.467 到 2.754 太陽質量之間,並設定三種不同的初始軌道週期(100 天、10 天和 1 天)。模擬結果顯示,這些氦星在演化末期會快速膨脹,並開始將物質傳輸到中子星伴星。由於物質傳輸速率遠高於中子星的愛丁頓吸積率,大部分物質會經由第二拉格朗日點(L2)逃逸,形成環聯星物質流 (CBO)。
瞬變現象的產生機制
當物質以超愛丁頓速率吸積到中子星時,會產生強大的輻射驅動型圓盤風。這些風會與環聯星物質流相互作用,將動能轉化為輻射,產生明亮的瞬變現象。模擬結果顯示,這些瞬變現象的亮度可達 10^40-10^41 erg/s,持續時間長達數年,主要輻射波段涵蓋紫外線和可見光。
合併事件和 Ib 型超新星
隨著物質傳輸持續進行,聯星系統的軌道會逐漸縮小,最終導致氦星與中子星合併。合併事件會產生強烈的爆發,並與周圍的環聯星物質流相互作用,產生類似 Ib 型超新星的現象。
研究結論和未來展望
這項研究預測了一種新型的超新星前兆現象,稱為「合併前兆」,為研究剝離星的演化末期和涉及緻密天體的恆星合併事件提供了新的途徑。未來可透過光學和紫外線巡天觀測,搜尋這些預兆現象,進一步驗證理論模型,並深入了解這些極端天文事件的物理機制。
統計資料
這些瞬變現象的亮度可達 10^40-10^41 erg/s。
瞬變現象的持續時間長達數年。
聯星系統的初始軌道週期設定為 100 天、10 天和 1 天。
氦星的初始質量介於 2.467 到 2.754 太陽質量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