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該研究首次在實驗室環境下,利用超短高強度雷射轟擊鉛轉換靶,成功產生了高通量緲子,驗證了利用雷射產生緲子的可行性,並為μSR和緲子X射線等應用技術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摘要
研究論文摘要
書目資訊
Feng Zhang 等人,利用超短高強度雷射產生緲子的首個原理驗證實驗。
研究目標
本研究旨在探索利用超短高強度雷射產生緲子的可行性,並評估其產量和潛在應用。
研究方法
實驗在上海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SULF)上進行,利用拍瓦級雷射系統產生超短高強度雷射脈衝,轟擊高密度氦氣體射流,產生 GeV 級高能電子束。這些電子束隨後轟擊鉛轉換靶,產生緲子。研究人員利用液體閃爍體探測器探測緲子衰變產生的正電子/電子,並通過分析其壽命來確認緲子信號。此外,研究人員還利用 Geant4 模擬軟體對緲子的產生、探測過程以及探測效率進行了模擬分析。
主要發現
- 實驗成功探測到緲子信號,並測得其壽命約為 2.2 微秒,與已知緲子壽命一致。
- 模擬結果顯示,緲子主要通過光產生/電產生過程產生,而貝特-海特勒過程的貢獻相對較小。
- 在實驗條件下,緲子產量達到每個電子 0.01 個緲子。
主要結論
本研究首次在實驗室環境下,利用超短高強度雷射成功產生了高通量緲子,驗證了該方法的可行性。這項技術為μSR、緲子X射線等應用技術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並為進一步研究緲子物理及應用開闢了道路。
研究意義
該研究為實驗室規模的緲子產生提供了新的途徑,相較於傳統的加速器,雷射驅動的緲子源具有結構緊湊、脈衝短、通量高等優勢,有望推動μSR、緲子成像等領域的發展。
研究限制和未來方向
- 目前實驗中緲子的產量仍然較低,需要進一步提高雷射能量和電子束品質來提升產量。
- 未來可以探索利用更高能量的電子束產生能量更高的緲子,以滿足不同應用領域的需求。
統計資料
電子束能量範圍在 0.4 到 1.5 GeV 之間,平均電荷約為 200 pC。
鉛轉換靶厚度為 12 公分,截面積為 10 公分 x 10 公分。
液體閃爍體探測器直徑為 14 公分,厚度為 10 公分,外層包覆 0.6 公分的鋁殼。
探測器前方設置了 9 公分厚的鉛屏蔽層,側面設置了 5 公分厚的鉛屏蔽層。
實驗累計進行了 178 次雷射轟擊。
探測器 1 號記錄到約 2.6 萬個緲子事件,探測器 2 號記錄到約 2 萬個緲子事件。
模擬中使用的單能電子束能量分別為 0.6 GeV、0.8 GeV、1.0 GeV、1.2 GeV 和 1.4 GeV。
模擬結果顯示,緲子的探測效率約為 5×10^-6。
據估計,單次雷射轟擊產生的緲子數量可達 10^7 個。
引述
“隨著超短脈衝雷射技術的快速發展,雷射驅動的緲子源有望成為一種新型的輻射源,在各個研究領域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