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研究論文深入探討了原子宇稱破壞(APV)領域,這是一個深入探究基本物理學的獨特領域。不同於依賴高能量對撞機探索亞原子世界的粒子物理學,APV 屬於低能量、高精度的研究範疇,利用原子和分子進行實驗,以極高的精度探測物理觀測值與標準模型(SM)預測之間的微小偏差。
APV 的產生源於弱交互作用,特別是電子和核子之間交換中性 Z0 玻色子。與電磁力不同,弱力在原子尺度上是一種接觸作用,主要影響穿透原子核的 s 軌域電子。這種交互作用導致宇稱相反的 s 和 p 軌域混合,產生弱力誘導的電偶極矩(E1)躍遷幅度,從而導致原本「禁止」的原子躍遷。
為了探測 APV,科學家利用具有適度電磁守恆躍遷幅度(Aem)的躍遷,例如磁偶極矩(M1)躍遷或由靜電場誘導的 E1 躍遷。通過實驗條件的控制,可以誘導弱力誘導的躍遷幅度(Aw)與 Aem 之間的干涉,從而產生可測量的宇稱破壞效應。
APV 主要分為兩種類型:核自旋無關(NSI)和核自旋相關(NSD)。NSI APV 主要源於電子和原子核之間的 Z0 玻色子交換,並與弱電荷 QW 相關,弱電荷是一個與電子-核子弱耦合常數相關的參數。另一方面,NSD APV 則源於核自旋,並涉及其他效應,例如核八極矩,這是一個由核內弱交互作用產生的宇稱奇電磁矩。
APV 研究為探索基本物理學提供了獨特的途徑。通過精確測量 APV 效應,科學家可以檢驗電弱標準模型的預測,並探索超越標準模型的物理場景。例如,對銫原子中 APV 的精確測量,使得科學家能夠以高精度測定弱電荷 QW,從而對弱混合角(溫伯格角)進行低能量測定。此外,APV 研究還可以深入了解低能核物理學,例如中子分佈。
目前,全球多個研究團隊正在積極開展 APV 的實驗研究。其中,位於希臘克里特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正在構建一個新的鐿原子實驗裝置,該裝置將比早期的實驗裝置具有更高的靈敏度,有望探測到同位素之間的中子皮厚度變化和核八極矩。
該實驗利用鐿原子中 408 納米處的 6s2 1S0 → 5d6s 3D1 光學躍遷,該躍遷是電偶極矩(E1)和磁偶極矩(M1)禁止的。通過施加緩慢變化的電場和靜磁場,可以誘導斯塔克效應和 APV 效應之間的干涉,從而產生可測量的宇稱破壞信號。
APV 實驗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系統誤差的控制和對精確原子結構計算的需求。然而,隨著實驗技術的進步和理論計算方法的發展,APV 研究有望在未來取得更大的進展,為我們揭示更多關於基本物理學的奧秘。
翻譯成其他語言
從原文內容
arxiv.org
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