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尖端在硒化鐵超導體表面產生局部應變場,可以實現對單個超導渦旋的納米級操控。
Song, S. Y., Hua, C., Halász, G. B., Ko, W., Yan, J., Lawrie, B. J., & Maksymovych, P. (出版中). Nanoscale control over single vortex motion in an unconventional superconductor. Advanced Materials.
#### 研究目標
本研究旨在探討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 (STM) 尖端在硒化鐵 (FeSe) 超導體表面實現對單個超導渦旋進行納米級操控的可行性。
#### 研究方法
研究人員利用低溫 STM 在 FeSe 材料表面進行了實驗。他們通過逐漸靠近 STM 尖端至樣品表面,並調整穿隧電流,在 FeSe 表面產生局部應變場。通過觀察不同應變條件下渦旋形態的變化,以及對渦旋束縛態的空間分佈進行分析,研究人員探討了 STM 尖端誘導的應變場對渦旋運動的影響。
#### 主要發現
研究發現,STM 尖端與 FeSe 表面接觸時,會導致 FeSe 的超導能隙發生顯著變化。特別是在特定穿隧電導範圍內,較大的超導能隙會被抑制,而較小的能隙仍然存在。
研究人員觀察到,隨著穿隧電導的增加,渦旋的表觀尺寸顯著增大。這種現象被解釋為渦旋線受到 STM 尖端誘導的吸引勢阱作用而發生變形的結果。
與位於 FeSe 表面台階上的渦旋相比,被孿晶界釘扎的渦旋在高電導值下幾乎不會發生膨脹。這表明超導能隙對應變的敏感性是導致渦旋線變形的關鍵因素。
#### 主要結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利用 STM 尖端在 FeSe 表面產生局部應變場,可以有效地操控單個超導渦旋。這種操控方法為研究單個渦旋動力學、渦旋束縛態對局部應變的敏感性,以及最終實現對渦旋-渦旋相互作用的控制提供了重要基礎。
#### 研究意義
該研究成果對於理解非常規超導體中渦旋的行為具有重要意義,並為開發基於渦旋的量子信息處理技術提供了新的思路。
#### 研究局限與未來方向
本研究主要集中在 FeSe 材料的表面區域,未來需要進一步研究如何將這種操控方法應用於其他非常規超導體,以及如何實現對渦旋線更精確和複雜的操控。
統計資料
在 0.13 T 磁場下,FeSe 表面渦旋的平均間距約為 140 nm。
STM 尖端誘導的應變場可以使渦旋線變形數十納米。
研究人員估計施加在渦旋上的力約為 1-5 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