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本研究發現,在高紅移星系中,內部過程(例如 AGN 反饋)比環境因素(例如星系合併)在熄滅過程中扮演更關鍵的角色。
摘要
書目資訊
Singh, A., Guaita, L., Hibon, P., Häußler, B., Lee, K., Ramakrishnan, V., Kumar, A., Padilla, N., Firestone, N. M., Song, H., Artale, M. C., Hwang, H. S., Troncoso Iribarren, P., Gronwall, C., Gawiser, E., Nantais, J., Valdes, F., Park, C., & Yang, Y. (2024). Quenching of galaxies at cosmic noon: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研究目標
本研究旨在探討宇宙正午時期 (紅移 z~3.1) 星系熄滅的原因,特別關注環境因素對熄滅過程的影響。
研究方法
- 研究人員利用來自「十度平方 DECam 窄頻成像巡天」(ODIN) 和「宇宙演化巡天」(COSMOS2020) 的數據,識別了 24 個位於紅移 z~3.1 的大質量熄滅星系 (MQG)。
- 他們使用 BAGPIPES 程式碼對這些星系進行光譜能量分佈 (SED) 擬合,以推導其恆星形成歷史 (SFH) 和熄滅時間尺度。
- 研究人員使用基於 Voronoi 鑲嵌的密度圖來表徵星系環境,並利用兩種獨立的密度示蹤劑:來自 ODIN 的萊曼α發射體 (LAE) 和來自 COSMOS2020 星表的測光選定星系。
主要發現
- 研究發現,這些 MQG 具有相似的 SFH,其特徵是大規模恆星爆發和較短的熄滅時間尺度 (≤400 Myr)。
- MQG 的熄滅時間尺度通常小於 5 億年,表明存在一種快速且普遍的熄滅機制。
- 研究沒有觀察到熄滅時間尺度與環境密度之間存在相關性。
- 同樣,也沒有觀察到熄滅比例與局部密度之間存在相關性。
- 研究也沒有發現 MQG 與更大尺度的環境(如原星系團和纖維狀結構)之間存在相關性的證據。
- MQG 並沒有呈現相對於纖維狀結構和原星系團的特殊分佈。
- 雖然一些 MQG 位於富含氣體的纖維狀結構上,但它們並沒有被重新活化,這表明存在氣體加熱機制。
主要結論
這些結果表明,熄滅機制很可能由與環境無關的相似物理過程驅動。在高紅移星系中,內部過程(例如 AGN 反饋、維里震波或形態熄滅)在熄滅過程中似乎比環境因素(例如星系合併和相互作用)更為關鍵。
研究意義
本研究為理解高紅移星系的熄滅機制提供了重要的觀測證據,表明內部過程在早期宇宙中扮演著主導角色。
研究限制和未來方向
- 本研究的樣本量相對較小,未來需要更大規模的樣本進行更全面的分析。
- 研究僅基於二維投影距離分析星系與纖維狀結構的關係,未來需要更精確的三維空間資訊來確認其關聯性。
統計資料
研究人員在 8.71 × 10^5 cMpc^3 的空間體積中發現了 24 個大質量熄滅星系 (MQG)。
MQG 的熄滅時間尺度通常小於 5 億年。
僅有 25% 的 MQG 候選者位於 LAE 或測光紅移圖中發現的原星系團候選者內。
9 個 MQG 位於距離富含氣體的 LAE 纖維狀結構 5 cMpc 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