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過去用於解釋太陽能界面蒸發速率超過理論極限的「中間水降低潛熱」假說,很可能是由於實驗設計缺陷,特別是水位深度差異所導致的誤判結果,而非多孔材料的實際影響。
摘要
從水平面蒸發的重新檢視,探討其對太陽能界面蒸發實驗的影響
這篇研究論文重新審視了水平面的蒸發現象,並探討其對太陽能界面蒸發實驗的影響。作者透過模擬和實驗,對純水在自然對流條件下的蒸發速率進行了基準測試,並探討了容器尺寸、環境濕度以及水位深度等因素對蒸發速率的影響。
多孔材料蒸發率的誤判
許多研究指出,多孔材料的界面蒸發速率遠高於基於水潛熱和太陽能輸入計算出的單級蒸餾熱極限,並將此現象歸因於多孔材料內部水的潛熱降低。然而,本研究指出,過去用於比較純水和多孔材料蒸發速率的實驗方法存在缺陷,導致了對多孔材料蒸發性能的誤判。
水位深度對蒸發速率的影響
研究發現,水位深度對蒸發速率有顯著影響。當水位低於容器邊緣時,會形成一個停滯的空氣層,阻礙水蒸氣的擴散,從而降低蒸發速率。僅僅幾毫米的水位深度差異就可能導致蒸發速率下降50%以上。而過去的實驗往往忽略了水位深度差異對蒸發速率的影響,導致純水的蒸發速率被低估,從而誤認為多孔材料具有更高的蒸發速率。
多孔材料內部水的潛熱降低假說的缺陷
本研究通過模擬和計算,證明即使多孔材料內部水的潛熱降低,也不足以解釋觀察到的超高蒸發速率。研究指出,當水進入多孔材料形成中間態時,必須在樣品-水界面發生冷卻效應以滿足能量守恆。此外,由於空氣側的質量傳遞阻力在自然對流條件下變化不大,因此多孔材料內部水的潛熱降低對蒸發速率的影響非常有限。
太陽能蒸發實驗中的潛在問題
對於太陽能蒸發實驗,研究發現,即使考慮到強制對流的影響,降低潛熱的模型也無法解釋文獻中報導的超高蒸發速率。在所有情況下,如果多孔材料內部水的潛熱降低,則液態水應由於強烈的冷卻效應而達到低于環境溫度的溫度,而這在文獻中從未被報導過。
未來研究方向
研究人員建議,需要採用更嚴謹的實驗設計和新的研究方向來理解超熱蒸發現象。例如,可以探索水是否在空氣中蒸發成中間態(如水團簇)而不是單個水蒸氣分子。此外,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光分子效應等其他潛在機制。
總結
本研究揭示了過去用於解釋太陽能界面蒸發超高效率的「降低潛熱」假說存在缺陷,並指出水位深度差異是導致實驗結果誤判的主要原因。研究結果呼籲重新審視現有的實驗數據,並鼓勵探索新的機制來解釋超熱蒸發現象。
統計資料
水位深度降低2毫米,蒸發速率降低25%。
水位深度降低6毫米,蒸發速率降低47.7%。
環境溫度每變化1攝氏度,蒸發速率變化約1.43%。
環境相對濕度每變化1%,蒸發速率變化約-0.52%。
容器直徑每變化1%,蒸發速率變化約-0.40%。
引述
"Our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s show that water recessing below the top surface of the container by a few millimeters can reduce the evaporation rate from water-only surface by 50%."
"Our analysis of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most of the reported higher dark evaporation rates from porous materials are due to lower evaporation rates from recessed water-only surfaces rather than enhanced evaporation rates from porous materials."
"These results invalidate the hypothesis of latent heat reduction of water in porous materials and call for exploration of other mechanisms such as the photomolecular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