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logo
登入

從規範化的 $B-L$ 對稱性探討暗物質的產生機制


核心概念
本研究提出了一個基於規範化 $B-L$ 對稱性的標準模型擴展,探討了暗物質的產生機制,並分析了其與微中子質量產生以及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的關係。
摘要

研究背景

標準模型 (SM) 雖然在描述強作用力和電弱作用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存在一些無法直接解決的基本問題,例如微中子質量的起源和暗物質的本質。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引入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物理。

模型介紹

本研究提出了一個基於 SU(3) ⊗ SU(2)W ⊗ U(1)Y ⊗ U(1)B−L 規範對稱性的標準模型擴展。除了標準模型中的粒子外,該模型還引入了三個右手態費米子 (N1, N2, X)、一個向量型費米子 F、三個活躍的標量單態 ϕα (α ∈ {2, 6, 8})、一個暗標量惰性雙峰 η 和一個暗單態 σ。

微中子質量產生機制

在該模型中,輕活性微中子質量是通過 scotogenic 機制在一圈級別產生的,其中 N1 和 N2 作為中介粒子參與。由於 scotogenic 機制中只有兩個暗費米子中介,因此產生的輕活性微中子質量矩陣的秩為 2,預測了一個無質量態和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的下限。

暗物質候選者

該模型中最輕的電中性 MP 奇數粒子是自動穩定的,並成為一個天然的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 (WIMP) 暗物質候選者。研究發現,在參數空間中存在相當大的區域,模型可以在這些區域中重現正確的遺跡密度,同時避開當前的直接探測限制。

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

由於輕活性微中子質量矩陣的秩為 2,因此最輕的微中子本徵態是無質量的。這意味著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的振幅永遠不會消失。研究結果表明,在反轉排序的情況下,有效馬約拉納質量的預測值在下一代實驗的預期靈敏度範圍內。

edit_icon

客製化摘要

edit_icon

使用 AI 重寫

edit_icon

產生引用格式

translate_icon

翻譯原文

visual_icon

產生心智圖

visit_icon

前往原文

統計資料
暗物質遺跡密度:Ωh = 0.120 ± 0.001 LEP 協作對規範玻色子混合角的限制:|α| ≤ 10−3
引述

從以下內容提煉的關鍵洞見

by Yadi... arxiv.org 11-22-2024

https://arxiv.org/pdf/2411.13756.pdf
Scotogenic dark matter from gauged $B-L$

深入探究

除了 scotogenic 機制外,還有哪些其他的暗物質產生機制可以與規範化的 $B-L$ 對稱性相容?

除了 scotogenic 機制,還有其他暗物質產生機制可以與規範化的 $B-L$ 對稱性相容,以下列舉幾種: 殘餘暗物質 (FIMP, Feeb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在這種情況下,暗物質粒子與 SM 粒子的交互作用非常微弱,以至於它們從未達到熱平衡。FIMP 的產生可以通過 SM 粒子的衰變或散射過程中的微小耦合來實現。在 $B-L$ 模型中,可以引入一個帶有 $B-L$ 電荷的新標量單態,並使其與暗物質粒子耦合,從而產生 FIMP 暗物質。 非熱產生機制: 暗物質粒子可以透過非熱機制產生,例如在早期宇宙的相變過程中。例如,在 $B-L$ 模型中,可以引入一個與 $B-L$ 規範玻色子耦合的新標量場。當宇宙溫度下降時,這個標量場會經歷相變,並產生大量的暗物質粒子。 凍結機制 (Freeze-in): 暗物質粒子與 SM 粒子的交互作用非常微弱,以至於它們從未達到熱平衡。FIMP 的產生可以通過 SM 粒子的衰變或散射過程中的微小耦合來實現。在 $B-L$ 模型中,可以引入一個帶有 $B-L$ 電荷的新標量單態,並使其與暗物質粒子耦合,從而產生凍結暗物質。 這些機制都可以在 $B-L$ 模型中實現,並提供暗物質的穩定性。具體的實現方式取決於模型的細節,例如新粒子的電荷分配、耦合常數的大小等。

如果最輕的微中子本徵態不是無質量的,那麼該模型對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的預測將會如何變化?

如果最輕的微中子本徵態不是無質量的,那麼該模型對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的預測將會出現以下變化: 有效馬約拉納質量不再有下限: 在原始模型中,由於最輕微中子為無質量,有效馬約拉納質量 ⟨mββ⟩ 無法為零,從而對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的發生率設定了一個下限。但如果最輕微中子具有質量,⟨mββ⟩ 就有可能在特定參數組合下為零,導致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無法被觀測到。 預測的 ⟨mββ⟩ 值將會與微中子質量譜產生關聯: ⟨mββ⟩ 的具體數值將取決於三個微中子的質量以及它們之間的混合參數。這意味著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實驗將可以對微中子質量譜提供更強的約束。 模型參數空間將會受到更嚴格的限制: 為了與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實驗結果相符,模型中的參數空間將會受到更嚴格的限制。 總而言之,如果最輕微中子具有質量,該模型對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的預測將會變得更加複雜,但也將提供更多關於微中子性質的信息。

該模型中的暗物質候選者是否可以解釋宇宙中觀測到的其他暗物質效應,例如星系旋轉曲線的異常?

該模型中的暗物質候選者,即最輕的電中性 MP 奇粒子,主要透過 Higgs portal 過程與 SM 粒子相互作用。這種弱相互作用的特性使得它難以解釋星系旋轉曲線的異常。 星系旋轉曲線異常 是指觀測到的星系外圍恆星的旋轉速度遠高於根據星系中可見物質的分布所預測的速度。這種異常現象通常被認為是暗物質存在的證據,而暗物質與普通物質通過引力相互作用。 然而,僅僅依靠 Higgs portal 過程,該模型中的暗物質粒子與普通物質的相互作用過於微弱,無法產生足夠大的引力效應來解釋星系旋轉曲線的異常。 為了使該模型能夠解釋星系旋轉曲線的異常,需要引入新的機制來增強暗物質與普通物質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例如: 引入新的媒介粒子: 可以引入新的媒介粒子,例如一個與暗物質和 SM 粒子都耦合的 Z' 玻色子,來增強暗物質與普通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考慮非標準的暗物質模型: 可以考慮非標準的暗物質模型,例如自相互作用暗物質 (SIDM) 模型,來解釋星系旋轉曲線的異常。 總而言之,該模型在現有的框架下難以解釋星系旋轉曲線的異常。需要引入新的機制或模型來增強暗物質與普通物質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才能夠對星系旋轉曲線的異常現象提供合理的解釋。
0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