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本文介紹了水熱管的傳熱極限和熱導的理論模型,並通過實驗驗證了理論模型的有效性。
自 1964 年格羅弗發明熱管以來,熱管已廣泛應用於熱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和土木工程。近年來,千瓦級斯特林技術反應堆 (KRUSTY) 的成功表明,熱管在核工程中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熱管雖然可以傳輸很大的熱量,但其熱通量最終是有限的。一旦熱通量或熱流量超過熱管所能承受的極限,熱管的熱導率就會迅速下降。熱管最大熱通量或最大熱流量的極限稱為“熱管的傳熱極限”,簡稱“熱管的極限”。熱管達到極限的情況有很多種,影響因素包括蒸汽流速、蒸汽壓力、毛細芯的毛細力、流體的沸騰、工作流體氣液相之間的摩擦等。
2.1 理論模型
2.1.1 傳熱極限
本節將介紹一些典型的熱管傳熱極限模型。這些模型的推導過程見附錄。
2.1.2 熱導
當熱管在適當的條件下工作時,其傳熱特性可以用熱導來描述。給定熱流量 Q,熱導 kHP 的定義如下:
Q = A kHP (Te - Tc)
其中 Te 和 Tc 分別是蒸發段和冷凝段的溫度。
如圖 3 所示,熱管內的傳熱根據循環可分為五個部分:從蒸發段外殼輸入熱量,通過蒸發段毛細芯被流體吸收,通過蒸汽流輸送到冷凝段,通過冷凝段毛細芯被流體冷凝釋放,最後從冷凝段外殼輸出。
2.1.3 毛細芯的熱導率
管殼和熱管芯的熱導可以用傅立葉定律來描述,而蒸汽流的傳熱可以根據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來計算。此外,氣液界面的溫差很小,在傳熱中可以忽略不計。將上述方程應用於管道內串聯的各個熱流路徑部分,可得:
蒸發段殼體熱導
蒸發段毛細芯熱導
蒸汽流熱導
冷凝段毛細芯熱導
冷凝段殼體熱導
將上述五個方程相加並近似,利用公式 (7) 給出的 kHP 的定義,推導出熱導的方程如下:
kHP = [ro tp / (2 le kp) + ro^2 tw / (2 le ri kε) + π ro^2 Tv (Pv,e - Pv,c) / (ρ λ Q) + ro^2 tw / (2 lc ri kε) + ro tp / (2 lc kp)]^-1
其中 (Pv,e - Pv,c) 是蒸汽壓降在整個熱管截面上的總和。假設沿蒸汽流動方向的熱通量是一致且均勻的,則可以對蒸汽壓降進行積分,得到:
(Pv,e - Pv,c) = Fv Q (le / 6 + la + lc / 6)
將上式代入式 (13),得到 kHP 的計算公式如下:
kHP = 1 / (Rp,e + Rw,e + Rv + Rw,c + Rp,c)
管殼的熱導率 kp 很容易知道。表 1 收集了 Chi[5] 中的一些芯體的 kε。
2.2 實驗裝置
由於熱管內部物理過程複雜,許多用於熱管計算的特性都是通過實驗得到的,而且上述方程在推導過程中也使用了簡化的熱管傳熱模型。因此,我們需要進行實驗裝置來驗證熱管的傳熱效果。圖 4 為本工作中使用的實驗裝置示意圖。該裝置分為四個部分:熱管和支架、加熱系統、冷卻系統和測量系統。該裝置的詳細信息如圖 5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