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本文提出了一種利用深次波長限制光場中的逆康普頓散射產生深次週期超快光脈衝的方法,並探討了其特性和潛在應用。
摘要
深次週期超快光脈衝:突破半週期限制
研究背景
- 空間和時間是理解世界的基本尺度,更高的空間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對於更深入地理解微觀世界至關重要。
- 超快光學技術為研究分子或原子過程的動力學提供了從飛秒到阿秒尺度的時間解析度。
- 傳統上,追求更高的時間解析度需要使用具有更高光子能量(即更短波長)的更短光脈衝。
- 然而,對於某些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將波長減小到遠離物質固有共振的程度將顯著降低激發效率。
- 因此,提高空間解析度和解析亞繞射結構的更有效方法不是僅僅縮短波長,而是將光場限制在遠低於半波長的空間尺度(即深次波長尺度),從而在近場中突破光學繞射極限。
研究內容
本文提出了一種通過逆康普頓散射(ICS)在深次波長限制光場中產生深次週期超快光脈衝的方法。
- 在實驗室坐標系中,當光子與能量更高的電子(例如自由空間相對論電子)碰撞時,它可以通過 ICS 轉換為具有更高能量的光子。
- 通常,光子由自由空間中的聚焦雷射束提供,其光斑尺寸大於繞射極限。
- 當電子穿過具有高斯分佈強度分佈的聚焦光場時,散射光子將組成一個虛擬脈衝,其寬度大於半個光週期。
- 最近,在由耦合奈米線對(CNP)支援的狹縫波導模式中實現了深次波長限制光場,該光場可以在近場光學中提供具有遠小於半波長的空間半峰全寬(FWHMS)的高強度峰值場。
- 當電子穿過這樣的場時,如果電子的速度滿足一定條件,則可以獲得具有小於半個週期的時間半峰全寬(FWHMT)的深次週期虛擬脈衝。
研究結果
- 研究人員通過數值模擬,展示了利用單電子入射和電子束入射產生深次週期光脈衝的可行性。
- 結果表明,通過改變驅動光場的波長和限制(即 FWHMS),可以在很寬的範圍內改變時間限制因子 ζ。
- 隨著 ζ 的增加,單脈衝光子數減少,反之亦然。
- 為了在保持較大 ζ 的同時顯著增加單脈衝光子數,研究人員建議使用具有更大狹縫寬度的深次波長限制太赫茲驅動場,以允許更多光子和電子參與 ICS 過程。
- 研究還模擬了深次週期脈衝在自由空間中傳播的過程,發現其載波包絡在遠場自由空間中傳播時具有穩定的對稱輪廓。
研究結論
- 本文提出的基於 ICS 的深次週期阿秒或飛秒脈衝產生方法可以突破半週期限制,並在遠場自由空間中傳播時保持穩定的載波包絡。
- 深次週期光脈衝的單脈衝光子數可以通過使用更高強度的太赫茲脈衝和/或更高密度的相對論電子束來進一步增加。
- 深次週期光脈衝的應用前景廣闊,包括深次週期超快顯微鏡、光譜學以及原子/分子操控等。
統計資料
研究人員使用波長為 1.8 µm 的脈衝光驅動場和動能為 1 MeV 的電子進行模擬,得到時間半峰全寬(FWHMT)為 19 阿秒的深次週期虛擬脈衝。
研究人員使用脈衝寬度為 50 阿秒、電子電荷為 5 pC、電子能量為 2 MeV 的電子束,以及中心波長為 4.4 µm、脈衝寬度為 100 fs 的脈衝驅動場進行模擬,得到時間半峰全寬(FWHMT)為 99 阿秒的深次週期脈衝,其單脈衝光子數約為 270。
研究人員使用 1 fs 3 MeV 電子束和 0.4 THz(λ0=750 μm)1 ps 脈衝驅動場(狹縫寬度為 25 μm)進行模擬,得到時間半峰全寬(FWHMT)約為 3.6 fs 的深次週期脈衝,其單脈衝光子數增加到約 2.3×10^6。
研究人員使用 1 fs 10 MeV 電子束和相同的 0.4 THz 驅動場進行模擬,得到峰值頻率約為 0.25 PHz(對應波長約為 1.2 μm)、時間半峰全寬(FWHMT)約為 1.3 fs 的近紅外飛秒 ICS 脈衝。
研究人員使用 50 阿秒 15 MeV 電子束和相同的 0.4 THz 驅動場進行模擬,得到峰值頻率約為 0.49 PHz(對應波長約為 620 nm)、時間半峰全寬(FWHMT)約為 180 阿秒的可見光阿秒脈衝。
研究人員使用 50 阿秒 30 MeV 電子束和相同的 0.4 THz 驅動場進行模擬,得到峰值頻率約為 2.0 PHz(對應波長約為 150 nm)、時間半峰全寬(FWHMT)約為 86 阿秒的紫外阿秒脈衝。
引述
"Compared with the spatial super-resolution technology that has been well developed, the temporal super-resolution remains challenging, due to the absence of the deep-sub-cycle optical field with a pulse width shorter than half a cycle."
"Our approach to breaking the half-cycle limit of an optical pulse is illustrated in Fig. 1."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NSP while maintaining a relatively large ζ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we propose to use a deep-subwavelength confined THz driving field with a much larger slit width to allow much larger numbers of photons and electrons involved in the ICS process, relying on recently available high-intensity ultrafast THz pulses."
"So far we have demonstrated an approach to generating a deep-sub-cycle attosecond or femtosecond pulse based on ICS from relativistic electrons in a deep-sub-wavelength confined optical driving field."
"As dipolar/multipolar oscillation in optical polarization or resonance is, in general,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light-matter interaction, and the half-cycle pulse width is the temporal resolution limit of the current ultrafast optical technology, the deep-sub-cycle optical pulse demonstrated here can not only break the half-cycle limit and reveal deep-sub-cycle dynamics in light-matter interaction, but also manipulate (e.g., excite or mediate) optical response on the deep-sub-cycle level and generate previously difficult-to-reach or unreachable processes (e.g., non-dipole photoionization, anharmonic or temporal dark states) and pave a way to temporal super-resolution optical technology ranging from deep-sub-cycle ultrafast microscopy, spectroscopy to atom/molecule manip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