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通過優化量子點系綜與注入量子阱之間的能級排列,可以顯著改善基於隧道注入的量子點雷射結構的調製性能和開關速度。
摘要
量子點隧道注入雷射的背景
傳統的量子點雷射使用電流注入泵浦,將載流子激發到體材料中,再被量子點捕獲。然而,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能量耗散,限制了激發效率和調製速度。
隧道注入量子點雷射則利用注入量子阱,通過隧道勢壘直接耦合到量子點。注入量子阱提供了更大的散射截面,增強了載流子從體材料中的捕獲速率。隧道耦合促進了激發載流子從注入量子阱到量子點的有效轉移。
電子態排列的挑戰
為了充分利用隧道注入量子點雷射的優勢,需要適當調整注入量子阱和量子點之間的電子態排列。載流子與聲子的交互作用是主導隧道輔助載流子轉移的散射過程。因此,最初的設計目標是將量子點基態能級設置在注入量子阱帶邊緣下方一個聲子能量處。
然而,這種設計面臨兩個挑戰:
- 由於量子點限制能的不均勻分佈,只有一部分量子點具有最佳的隧道耦合。
- 注入量子阱的最低導帶態的隧道耦合效率低下。
優化電子態排列
研究發現,當量子點基態通過聲子與注入量子阱導帶邊緣上方約 15 meV 的狀態耦合時,散射效率達到最大值。這種排列方式可以通過改變注入量子阱的寬度或濃度分佈來實現。
優化排列的影響
與傳統設計相比,優化的電子態排列具有以下優點:
- 更快的載流子散射速率
- 更有效的載流子傳輸到雷射基態
- 更短的開關時間
然而,優化的排列也導致更高的閾值電流,因為需要更高的載流子密度才能實現雷射。
總結
通過優化量子點系綜與注入量子阱之間的能級排列,可以顯著改善基於隧道注入的量子點雷射結構的調製性能。更快的載流子散射速率導致更有效的載流子傳輸到雷射基態,並縮短了開關時間。
統計資料
量子點基態能級與注入量子阱導帶邊緣的最佳能量差約為 15 meV。
注入量子阱和量子點之間的隧道勢壘厚度為 2.1 nm。
雷射活性材料由 6 個量子阱-量子點層組成,層間距為 10.5 nm。
量子點基態(s 殼層)能量呈高斯分佈,半高寬為 15 meV。
量子點系綜的峰值發射波長為 1550 nm。
引述
"The dominant carrier scattering process,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tunnel-assisted carrier transfer from the injector QW to the QDs has been identified as carrier interaction with LO phonons."
"Our main finding is that the scattering reaches its maximum if the QD ground states couple via LO phonons with 36 meV energy to injector QW states approximately 15 meV above their conduction band 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