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這篇論文研究了新的恆星風模型如何影響大質量恆星的演化,特別關注於預測表面富含氫的沃爾夫-瑞葉星 (WNh 星) 的存在。
摘要
文獻資訊
Gormaz-Matamala, A. C., Romagnolo, A., & Belczynski, K. (2024). Evolution of stars with 60 and 200 M⊙: predictions for WNh stars in the Milky Way.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研究目標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的恆星風模型如何影響初始質量為 60 和 200 個太陽質量的恆星演化,並特別關注於預測表面富含氫的沃爾夫-瑞葉星 (WNh 星) 的存在。
方法
研究人員使用 MESA 和 Geneva-evolution-code (Genec) 兩種恆星演化程式碼,模擬了初始質量為 60 和 200 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在太陽金屬豐度 (Z = 0.014) 下的演化過程。他們採用了最新的恆星物理參數,包括 Tayler-Spruit 發電機模型、較大的對流核超射以及新的質量損失率。對於質量損失,他們根據愛丁頓因子設定了從光學薄風到光學厚風的轉變,並採用了不同的質量損失率公式來描述不同演化階段的恆星風。
主要發現
- 新的恆星風模型預測,大質量恆星在其演化早期就會形成光學厚風,這與傳統上根據表面氫豐度來判斷風的類型不同。
- 模型預測了表面氫豐度較高的 WNh 星的存在 (Xsurf ≥ 0.3),這與銀河系中觀測到的 WNh 星一致。
- 與先前採用較高質量損失率的研究相比,新的模型預測了更高的恆星最終質量。
主要結論
新的恆星風模型對大質量恆星的演化軌跡和最終命運產生了顯著影響。基於愛丁頓因子的風轉變標準,以及新的質量損失率公式,可以更好地解釋觀測到的 WNh 星的特性。
研究意義
這項研究增進了我們對大質量恆星演化和 WNh 星形成的理解,並為研究恆星風、恆星演化和雙星系統提供了更精確的模型。
局限性和未來研究方向
- 本研究採用了固定的愛丁頓因子閾值來模擬風的轉變,未來可以開發更精確的模型來描述從光學薄風到光學厚風的連續轉變過程。
- 未來可以將新的恆星風模型應用於雙星系統的演化研究,以探討其對雙星交互作用和緻密天體形成的影響。
統計資料
銀河系中觀測到一些 WNh 星的表面氫豐度高達 Xsurf ≃ 0.7。
研究人員將愛丁頓因子 Γe = 0.5 設定為光學薄風和光學厚風之間的轉變點。
對於初始質量為 200 個太陽質量的恆星,新模型預測其在氫核燃燒階段結束時的最終質量約為 100.5 個太陽質量,遠高於先前研究預測的 40 個太陽質量。
引述
"The switch of the mass-loss prescription based on the Eddington factor instead of the removal of outer layers, implies the existence of WNh stars with a large mass fraction of hydrogen at the surface (Xsurf ≥0.3) formed from initial masses of ≳60 M⊙."
"These stars are constrained in a Teff range of the HRD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MS band, in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ations of Galactic WNh stars at Z = 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