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本研究利用貝利圖分析了天文學中奧斯特霍夫現象的成因,指出水平分支演化效應,特別是恆星在水平分支階段的演化階段,是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
研究背景
RR 天琴座變星是一種短週期脈動變星,廣泛分佈在銀河系內的各種天體系統中。
奧斯特霍夫現象指的是不同球狀星團中,基本模式 RR 天琴座變星的平均脈動週期分佈和 RRc 星佔 RR 天琴座變星總數的比例存在顯著差異。
關於奧斯特霍夫現象的成因,學術界尚未達成統一共識,但演化效應作為一種解釋,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學者的認可和提出。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來自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低分辨率光譜和蓋亞衛星(Gaia)第三次數據釋放(DR3)的數據,建立了有效溫度 (Teff) 與 G 波段振幅 (A(G)) 之間的關係。
利用脈動參數與演化參數之間的關係,推導出 RR 天琴座變星在不同水平分支狀態下的脈動參數,並在貝利圖中繪製了零齡水平分支線和演化軌跡。
研究結果
零齡水平分支線的趨勢與奧斯特霍夫 I 型 RR 天琴座變星的分佈一致,並且在相對富金屬的樣本([Fe/H] > -1)中存在週期漂移效應。
演化效應是造成奧斯特霍夫二分法的直接原因。絕大多數奧斯特霍夫 I 型 RR 天琴座變星處於水平分支演化的早期階段,而大多數奧斯特霍夫 II 型恆星則接近水平分支階段的末期。
研究結果可以直觀地解釋一些奧斯特霍夫現象,例如富金屬球狀星團 NGC 6388 和 NGC 6441 中存在的長週期 RR 天琴座變星。
研究結論
本研究利用貝利圖分析了 RR 天琴座變星的演化軌跡,為奧斯特霍夫現象的成因提供了新的證據。
研究結果表明,水平分支演化效應是造成奧斯特霍夫現象的主要原因。
未來需要對奧斯特霍夫現象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探索銀河系及其子結構的形成和演化過程。
統計資料
根據蓋亞 DR3 的觀測結果,奧斯特霍夫 II 型和 I 型恆星的比例為 1:4.6。
根據 Liu 等人 (2020) 的樣本,在相同範圍內,奧斯特霍夫 II 型和 I 型恆星的比例為 1:6。
BaSTI 模型估計,奧斯特霍夫 II 區域恆星的平均時標為 5 到 6 Myr,而奧斯特霍夫 I 區域恆星的時標為 30 My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