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ái niệm cốt lõi
本文提出了一種基於擴散模型的無監督異常檢測框架,該框架結合了合成異常 (Synomaly) 雜訊函數和多階段擴散過程,用於超音波影像和其他醫學影像模態中的異常檢測,並在頸動脈超音波、腦部 MRI 和肝臟 CT 數據集上驗證了其有效性。
文獻資訊
Yuan Bi, Lucie Huang, Ricarda Clarenbach, Reza Ghotbi, Angelos Karlas, Nassir Navab, Zhongliang Jiang. (2024). Synomaly Noise and Multi-Stage Diffusion: A Novel Approach for Unsupervised Anomaly Detection in Ultrasound Imaging. arXiv preprint arXiv:2411.04004.
研究目標
本研究旨在解決超音波影像中異常檢測的挑戰,特別是在缺乏大量標註數據的情況下,開發一種基於擴散模型的無監督異常檢測框架。
方法
Synomaly 雜訊函數
Synomaly 雜訊是一種合成異常雜訊,在訓練過程中將模擬真實異常的合成異常區域整合到健康影像中。
通過學習去除這些合成異常,模型能夠更有效地檢測和去除推論過程中遇到的真實異常。
Synomaly 雜訊的形態由模糊變異數 (σ) 和閾值 (θ) 控制,允許根據特定異常調整雜訊特徵。
多階段擴散過程
為了在擴散過程中更好地保存影像細節並提高異常檢測的效率,採用了多階段擴散過程。
與單階段方法不同,多階段方法在多個階段中迭代地應用少量雜訊步驟和去噪步驟。
這種方法有助於在去除顯著異常的同時保留影像的結構完整性,從而產生更準確的重建影像。
此外,還採用了遮罩融合策略,通過將生成的影像與原始輸入影像融合,進一步降低了生成異常遮罩中的誤報率。
主要發現
與現有的無監督異常檢測方法相比,Synomaly 雜訊函數在所有評估指標上都表現出更優異的效能。
多階段擴散過程在保留影像細節和提高異常檢測準確性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該方法在頸動脈超音波影像中表現出與全監督分割模型相當的效能,證明了其在缺乏標註數據情況下的有效性。
主要結論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基於 Synomaly 雜訊和多階段擴散過程的無監督異常檢測框架,該框架在超音波影像和其他醫學影像模態中表現出顯著的異常檢測效能。
該方法為醫學影像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別是在缺乏大量標註數據的情況下,為疾病診斷和治療決策提供了潛在的應用價值。
意義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穎且有效的無監督異常檢測方法,利用合成異常雜訊和多階段擴散過程來提高醫學影像中的異常檢測效能,為醫學影像分析領域做出了貢獻。
局限性和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主要關注於二維醫學影像的異常檢測,未來可以進一步探索該方法在三維醫學影像中的應用。
Synomaly 雜訊函數的參數需要根據不同的數據集進行調整,未來可以研究如何自動優化這些參數。
可以進一步研究如何將該方法應用於其他醫學影像模態,例如 X 光和 PET 影像。
Thống kê
缺血性中風約佔所有中風病例的 65.3%。
頸動脈粥狀硬化是缺血性中風的常見原因。
腦部 MRI 數據集包含 3743 個健康訓練樣本和 1000 個異常測試樣本。
肝臟 CT 數據集包含 5820 個健康訓練影像和 1000 個異常測試影像。
頸動脈超音波數據集包含 7306 個健康訓練影像和 545 個異常測試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