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本文採用非淬火框架,通過考慮 c¯s 核心與 D(∗)K 通道之間的耦合通道效應以及 D(∗)K-D(∗)K 自身相互作用,成功地再現了 D_{s0}^*(2317) 和 D_{s1}^{\prime}(2460) 介子的質譜,並進一步研究了它們的輻射衰變。此外,還利用重夸克對稱性計算了它們的底夸克類似物的性質。
本文採用非淬火框架研究了 D_{s0}^*(2317) 和 D_{s1}^{\prime}(2460) 介子的質譜和輻射衰變,並利用重夸克對稱性計算了它們的底夸克類似物的性質。
模型與方法
研究中採用了耦合通道薛丁格方程式來描述包含兩個裸態和直接強子-強子通道的非淬火效應。具體而言,模型中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相互作用:
夸克模型描述的裸 c¯s/¯bs 核心:採用非相對論勢模型計算裸態的質譜,並通過擬合已知的介子質量來確定模型參數。
有效拉格朗日方法計算的 D(∗)K/B(∗) ¯K 自身相互作用:考慮了接觸項以及輕介子 (σ, ρ, ω) 交換對 S 波 D(∗)K/B(∗) ¯K 系統相互作用的貢獻。
夸克對創建模型描述的裸態與 D(∗)K/B(∗) ¯K 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擬合 D∗
s2(2573) 介子的總衰變寬度來確定模型參數。
結果與分析
淬火夸克模型預測的 D_{s0}^*(2317) 和 D_{s1}^{\prime}(2460) 介子的質量顯著高於實驗測量值,表明僅考慮夸克-反夸克核心不足以解釋這些介子的性質。
考慮 c¯s 核心與 D(∗)K 通道之間的耦合後,介子的質量有所降低,但仍無法完全符合實驗結果。
進一步考慮 D(∗)K-D(∗)K 相互作用後,理論預測的質量與實驗測量值非常接近,表明 D(∗)K-D(∗)K 相互作用對理解 D_{s0}^*(2317) 和 D_{s1}^{\prime}(2460) 介子的內部結構至關重要。
研究發現,D_{s0}^*(2317) 和 D_{s1}^{\prime}(2460) 介子主要由 D(∗)K 組成,這與早期的研究結論一致。
利用相同的模型和參數,預測了 D_{s0}^*(2317) 和 D_{s1}^{\prime}(2460) 介子的底夸克類似物的質量,分別為 5714 MeV 和 5762 MeV。
輻射衰變
研究了裸態、純 D(∗)K/B(∗) ¯K 分子態及其物理混合態的電磁性質。
計算了裸態的 E1 躍遷寬度,發現底介子的衰變寬度大於粲介子,這是由於底夸克的電荷更大。
研究了純 D(∗)K 分子態到 D(∗)
s γ 的輻射衰變。
結論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非淬火效應,特別是 D(∗)K-D(∗)K 相互作用,對理解 D_{s0}^*(2317) 和 D_{s1}^{\prime}(2460) 介子及其底夸克類似物的性質至關重要。
統計
D_{s0}^*(2317) 的質量為 2317.7 ± 0.5 MeV。
D_{s0}^*(2317) 的寬度小於 3.8 MeV。
D_{s1}^{\prime}(2460) 的質量為 2459.5 ± 0.6 MeV。
D_{s1}^{\prime}(2460) 的寬度小於 3.5 M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