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利用 PandaX-4T 實驗的數據,成功測量了 $^{124}$Xe 的雙微中子雙電子俘獲(2νDEC)半衰期,為探索微中子的馬約拉納特性提供了重要參考。
本文提出了一個唯象模型來描述 f1(1285) 介子在雙光子融合過程 γ∗γ → ηπ+π− 中的產生機制,並預測了該過程的各種物理量,為 BESIII 實驗數據分析提供理論依據。
本文基於 Belle 實驗數據,測量了 Bs0 介子衰變為不同 D 介子 (D±s, D0/D̄0, D±) 的分支比,其中 B(Bs0→D±X) 為首次測量,並探討了這些結果對理解 Bs0 介子衰變動力學的意義。
本研究探討了蘭道爾-桑德拉姆模型中,純量非粒子與緲子束極化對緲子對撞機中 W 玻色子獨佔性強子衰變過程的影響,發現這些因素顯著影響強子產生截面,並可能在未來對撞機實驗中觀測到。
標準模型的擴展,包含向量類費米子和惰性純量雙峰,可以同時解決微中子質量、反常磁矩和暗物質的問題。
這篇文章報告了對 B0 →K∗0µ+µ− 衰變的完整角度分析,使用 CMS 探測器在 LHC 收集的數據,比較了測量結果與各種基於標準模型的預測,發現其中一些預測存在張力。
本研究利用 BESIII 探測器在 4.13 至 4.70 GeV 質心能量範圍內收集的電子-正子碰撞數據,首次發現了一個新的受激 Ω− 超子,命名為 Ω∗(2109)−,顯著性為 3.7 σ,並提供了先前已發現的 Ω∗(2012)− 的新產生機制的證據。
本研究利用 BESIII 探測器在 3.773 GeV 質心能量下收集的 2.93 fb−1 的 e+e− 碰撞數據,首次觀測到 D+ →f0(500)µ+νµ 衰變,並測量了 D+ →f0(500)ℓ+νℓ 的強子形状因子,以及 D+ →ρ0µ+νµ 的絕對分支比,並對輕子風味普適性進行了測試。
本研究重新審視了電子-正電子對撞數據與τ子衰變數據在雙π介子通道中的關係,特別關注了同位旋破壞修正,並論證了τ子衰變數據可用於精確預測μ子反常磁矩的強子真空極化貢獻,以及進行守恆向量流的精確檢驗。
本研究利用 Tsallis 函數分析 LHC 不同能量下,質子-質子碰撞產生的粒子 (π±, k±, p, p̅)、奇異強子 (𝑘𝑠 0, Λ, Λ̅, Ξ+, Ξ−) 以及輕核 (d, d̅ , t, t̅, 𝐻 3 e 和 𝐻𝑒 ̅̅̅̅ 3 ) 的橫向動量譜,探討粒子產生時的熱力學特性以及系統的演化過程。